Meathod about Improving Accuracy of Fracture Fluid Friction Pressure
-
摘要: 针对水平井压裂裂缝难以识别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声波变密度测井(VDL)信息的水平井压裂裂缝识别方法。首先进行水平井压裂裂缝的VDL模拟试验,研究压裂裂缝的VDL响应特征,然后用实际井压裂前后的VDL资料进行压裂井段识别与效果评价。研究表明:当第一、二界面胶结良好时,非裂缝段套管波的波幅很小、地层波的波幅较大,VDL图中地层波相线粗而明显;随着裂缝段接收与发射探头间裂缝数量增多,套管波的波幅增大、地层波的波幅减小,VDL图中地层波呈灰白色而模糊不清、弯曲率大、成"人"字形,其地层纵波时差增大、能量降低。模拟试验和现场应用均验证了利用VDL识别水平井横向压裂裂缝的可行性,可见VDL信息可为水平井压裂裂缝检测与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依据。Abstrac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the fractures in horizontal wells,the method of identifying fractures with acoustic variable density log (VDL) data has been studied.VDL simulation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find the VDL response to fractures in horizontal wells,and then VDL data acquired before and after actual fracturing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fracturing sectio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casing wave amplitude is low,and formation wave amplitude high in non-fracture section when first and second interface have a good cement bond,with thick and clear VDL plots.With an increase of fracture number between receiving and launching detectors at fracturing interval,amplitude of casing wave was increased,and formation wave amplitude was decreased.While formation wave in VDL plot was fuzzy white grayish,with large curvature and V-shape.At the same time,formation compressional wave time difference was increased and energy reduced.Both simulation test and field appl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VDL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ransverse fractures in horizontal wells,which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ractures and an assessment of fracturing effects in horizontal wells.
-
Keywords:
- horizontal well /
- fracturing /
- fracture /
- acoustic variable density logging /
- simulation test /
- casing wave /
- formation wave
-
我国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程加快,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的钻探深度已达8 500~9 000 m,并实现了超深油气藏的有效开发[1-2]。其中,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仍处于勘探开发初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受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对盆地构造的改造,深部地层具有压力体系复杂、地应力复杂和岩性复杂等特点,钻井过程中存在“漏、溢、塌、卡、慢”等问题,导致钻井周期长、成本高。随着第一口日产千吨油井(GT1井)诞生和莫南凸起的初步动用,近来年加大了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使超深井钻井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井下复杂情况时有发生、深部地层机械钻速仍然较低,仍是制约其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针对该问题,笔者分析了准噶尔盆地39口超深井(井深超6 000 m)的钻探情况,剖析了钻井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及原因,总结了钻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技术发展建议。
1. 超深井钻井主要技术难点
准噶尔盆地面积13×104 km2,油气资源量超过100×108 t[3-4]。该盆地自上而下依次钻遇第四系(西域组)、新近系(独山子组、塔西河组、沙湾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白垩系(东沟组、连木沁组、胜金口组、呼图壁组、清水河组)、侏罗系(齐古组、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三叠系(白碱滩组、克拉玛依组、百口泉组)、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下乌尔禾组、夏子街组、风城组、佳木河组)、石炭系。受盆地构造变化大、超深层油气物源差异大等因素的影响,超深井钻井井下复杂和机械钻速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1.1 易发生井漏和溢流
在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探过程中,受地层、压力、断层等不确性因素的影响,易发生井漏和溢流。例如,MS1井钻至百口泉组以后,发生20次井漏,共漏失钻井液1 711.10 m3,主要漏失层位为上乌尔禾组、下乌尔禾组及石炭系;Z10井钻至百口泉组后发生2次溢流,压井后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导致发生井漏,共漏失钻井液1 084.77 m3。
含油气盆地泥页岩形成异常高压,主要有不均衡压实、流体膨胀、超压传递、构造挤压和成岩作用等5种原因[5-7]。渗透性砂岩超压流体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包括自源超压、邻源超压和他源超压[8]。准噶尔盆地油藏类型多,这些形成异常高压的机制均有可能,但不同区块形成异常高压的表现不尽相同。该盆地腹部白垩系中部以浅地层为正常压力系数地层,此后压力系数开始升高,进入侏罗系后压力系数迅速升高,三叠系的地层压力系数达到最高,从二叠系开始地层压力系数逐渐降低,石炭系地层压力系数进一步降低。例如,沙湾凹陷Z10井侏罗系三工河组下部和八道湾组为压力过渡带,压力系数由1.35升至1.78,三叠系白碱滩组和百口泉组压力系数达到2.00~2.08,二叠系乌尔禾组压力系数为1.61~1.82。准噶尔盆地南缘新近系为常压地层,压力系数主要集中在1.15~1.35,古近系压力系数为1.60~1.80,白垩系底部和侏罗系地层压力系数为1.80~2.30[9-10]。
1.2 井眼失稳问题突出
钻井过程中发生井眼失稳,表现为掉块、遇阻、卡钻、电测卡阻等现象,根据统计,此类复杂情况占到井下复杂情况的近70%。引起井眼失稳的主要原因有3种:泥页岩水化膨胀、应力坍塌和破碎性地层掉块。通常钻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层,保持井壁稳定更加困难。
1.2.1 泥页岩水化膨胀
白垩系清水河组黏土矿物含量在10%左右,其中,伊利石含量30%~40%,伊/蒙混层含量30%左右。侏罗系头屯河组黏土矿物总含量在25%左右,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低,伊利石含量在20%左右,伊/蒙混层含量高(达到60%~70%),蒙脱石以间层黏土矿物伴生形式存在。由于伊/蒙混层是伊利石与蒙脱石叠置而成,伊利石和蒙脱石的水化膨胀特征、膨胀压力不同,层间受力不均,致剥落坍塌[11-13]。如D3井清水河组和头屯河组井段的井径扩大率达20%左右,全井共发生井下复杂情况25次,与井眼失稳相关的复杂情况17次。
1.2.2 应力型坍塌
由于准噶尔盆地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层,而且盆地构造复杂,构造应力大,两者相互作用,造成地层应力大、且主应力差异大,成井以后井周剪切应力增大,易发生应力型坍塌。准噶尔盆地的演化分为碰撞–成盆阶段、压陷–挠曲阶段、挠曲–坳陷阶段、坳陷–沉降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等5个阶段,其中压陷–挠曲作用为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动力[14],断层发育、构造应力复杂。盆地腹部压扭断层“双重复杂”发育特征,呈多个组系、多种组合样式展布。燕山期压扭应力场强度及基底岩层抗剪切强度联合控制了侏罗系断裂体系发育状况,导致在强压扭变形过程中压扭断裂带的贯穿方式不同,盆地从南向北及盆地腹部发生了明显左旋,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15]。准噶尔盆地南缘在东西方向分段,包括东段(阜康断裂带)、中段(山前冲断带)与西段(四棵树凹陷);在南北方向分排,包括第一排(齐古断褶带)、第二排(霍玛吐背斜带)和第三排(呼图壁—安集河—西湖背斜带);整体上以挤压变形为主,发育典型的与断层相关的褶皱构造,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16]。这些褶皱造成构造应力大,如侏罗系齐古组喜马拉雅晚期,南缘中段最大主应力自东向西依次为60~150,90~180和180~240 MPa,明显逐步增大,南缘西部四棵树凹陷的最大主应力基本在120~240 MPa[17]。
1.2.3 破碎性地层掉块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积扇第四系西域组、新近系独山子组、塔西河组存在疏松砂砾岩,地层胶结性不强,大块砾石易掉落。例如,T1井第四系的厚度为676 m,全为砾岩夹含砾粗砂岩,新近系独山子组的厚度为1 963 m,其中砂、砾岩层最大厚度38 m,一般为2~5 m,累计厚度690 m,占地层总厚度的35.2%;GQ6井第四系的厚度达到2 824 m,岩性为含砾泥质细砂岩、含砾细砂岩、砾岩、砂砾岩。同时,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形成了近10个不整合间断面[18],钻进时易出现坍塌掉块,例如,2010年以前莫南凸起钻探了7口井,白垩系清水河组底部不整合面发生处卡钻、划眼15次,占井下复杂情况的50%;MS1井钻遇二叠系与石炭系不整合面后,地层裂缝较为发育,缝宽主要在1~2 mm,裂缝密度10~20条/10cm,钻井过程中发生了井漏、掉块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处理复杂情况用时485 h。
1.3 机械钻速低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部地层平均机械钻速仅2 m/h左右,南缘深部地层平均机械钻速仅约1 m/h,造成机械钻速低的主要原因是钻遇复杂岩性地层、高压地层和不稳定地层。
1.3.1 复杂岩性地层
准噶尔盆地复杂岩性地层主要有2种:1)钻遇岩石可钻性级值高(>8)的地层,钻头在这类地层的吃入能力受限,如西山窑组的灰色细砂岩、白碱滩组灰色砂质泥岩、乌尔禾组深灰色砂质泥岩、风城组深灰色白云质泥岩、佳木河组与石炭系的火成岩等;2)钻遇岩石研磨性较高的地层[19],这类地层易使钻头、钻具先期磨损,如齐古组褐红色细砂岩、三工河组灰黄色细砂岩和石炭系火成岩等。
1.3.2 高压地层
当钻遇地层压力系数高的地层时,为平衡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相应较高,钻进过程就是在高围压条件下破碎岩石。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岩石可钻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大,可钻性级值增大。分析认为,这与围压条件下岩石抗压强度增大、塑性增强等因素相关,例如,齐古组含长石岩屑细砂岩样无围压条件下的可钻性级值为6.99,围压30 MPa条件下的可钻性级值为8.93,60 MPa条件下的可钻性级值达到9.65。
1.3.3 不稳定地层
准噶尔盆地会钻遇大段砾石层、裂缝发育地层和高应力地层,这些地层易坍塌掉块,钻进过程中扭矩变化大,蹩跳钻严重,易诱发钻具疲劳破坏和钻头先期损坏,常采用小钻压、低转速进行钻进,导致机械钻速低。钻遇倾角较大地层时,常采用轻压吊打、钟摆钻具组合、预弯曲钻具组合和单弯动力钻具组合进行防斜,但这些防斜方法都会对机械钻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四棵树凹陷高泉背斜第四系地层倾角为5°~20°,新近系地层倾角为15°~35°,古近系、白垩系地层倾角为5°~20°,侏罗系地层倾角10°~30°,钻井过程中井斜角明显增大,G101井和G102井的最大井斜角均大于10°,为了控制井斜有时需牺牲机械钻速。
2. 超深井钻井技术发展现状
自2004年钻成J1井(井深7 000 m)以来,准噶尔盆地共钻成39口井深超过6 000 m的超深井。从完钻层位看,白垩系有2口井,侏罗系有28口井,二叠系有4口井,石炭系有5口井。受不同区块埋深差异大的影响,超深井钻探目的层从白垩系到石炭系均有。从分布位置看,准噶尔盆地腹部26口井,南缘12口井,北部1口井,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这主要源自盆地油气埋深呈“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特征。因此,不同区块超深井钻井差异较大,通过井身结构优化、压力控制、井壁稳定、钻井提速等技术持续迭代与提升,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2.1 超深井钻井技术发展阶段
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可分为超深层钻探初期、超深层钻探拓展阶段和超深层钻探快速发展阶段等3个阶段。
超深层钻探初期(2004—2010年),以钻探准噶尔盆地腹部超深层油气资源为主。钻井过程中井漏、井塌和卡阻等井下复杂情况频发,逐步认识到超深层压力体系和地层岩性的复杂性,通过优化井身结构、钻井液封堵抑制性和采取技术措施,钻成了12口超深井,平均完钻井深6 459.25 m,平均钻井周期348.02 d,平均机械钻速2.25 m/h。
超深层钻探拓展阶段(2011—2019年),以钻探准噶尔盆地南缘超深层油气为主。通过探索应用高效钻头、提速辅助工具、垂直钻井、控压钻井和合成基钻井液等技术,有效提高了钻井效率,期间共钻7口井,平均完钻井深6 582.46 m,平均钻井周期242.20 d,平均机械钻速3.23 m/h。
超深层钻探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后),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和南缘均扩大了钻探范围。在前期钻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井身结构、精细控压、井壁稳定及提速工具等技术迭代,钻井效率进一步提升,共钻成20口超深井,平均完钻井深6 690.95 m,平均钻井周期189.06 d,平均机械钻速3.56 m/h。
2.2 超深井钻井关键技术
2.2.1 井身结构优化
随着准噶尔盆地内超深井钻井越来越多,对地层地质特征、压力体系、断层认识程度逐步加深,也形成了不同区块、不同目的层的井身结构方案。
准噶尔盆地腹部,若以侏罗系为目的层,采用三开井身结构:导眼采用ϕ606.4 mm钻至井深50 m;一开采用ϕ444.5 mm钻头钻至井深800 m;二开采用ϕ311.1 mm钻头钻至井深4 700 m;三开采用 ϕ215.9 mm钻头钻至井深6 000 m左右。一开封隔新近系松散地层,二开封胜金口组并封隔上部承压能力低的地层,三开为高压地层井段,莫南凸起常采用该井身结构。若以二叠系为目的层,采用四开井身结构:一开采用ϕ606.4 mm钻头钻至井深500 m;二开采用ϕ444.5 mm钻头钻至井深3 650 m;三开采用ϕ311.1 mm钻头钻至井深6 100 m;四开采用ϕ215.9 mm钻头钻至井深7 800 m左右。一开封隔新近系上部松散地层,二开封隔侏罗系西山窑组以上承压能力较低的地层,三开封隔百口泉组,为钻进侏罗系八道湾组至三叠系异常高压地层提供保障,四开封至目的井深。为应对三叠系、二叠系的不可预测性,该井身结构预留了一层套管,东道海子凹陷常采用该井身井构。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采用四开井身结构:一开采用ϕ606.4 mm钻头钻至井深450 m;二开采用 ϕ444.5 mm钻头钻至井深3 650 m;三开采用 ϕ311.1 mm钻头钻至井深6 200 m;四开采用ϕ215.9 mm钻头钻至井深6 800 m左右。一开封隔新近系上部松散地层,二开封隔存在巨厚砾石层的塔西河组,三开封隔古近系紫泥泉组和低压地层,四开封至目的井深(高压井段),四棵树凹陷高泉背斜常采用该井身结构。南缘中段压力体系更加复杂,采用非常规井身结构:导眼采用ϕ762.0 mm钻头钻至井深200 m;一开采用ϕ571.5 mm钻头钻至井深2 600 m;二开采用ϕ431.8 mm钻头钻至井深4 000 m;三开采用ϕ333.4 mm钻头钻至井深5 600 m;四开采用ϕ241.3 m(扩眼至ϕ260.0 mm)钻头钻至井深7 200 m;五开采用ϕ190.5 mm钻头钻至井深8 100 m左右。一开封隔地表松散地层,二开封隔独山子组和沙湾组低压地层,三开封隔古近系和东沟组中上部高压地层,四开封隔东沟组低承压地层,以及连木沁组和胜金口组断层,五开封隔白垩系高压地层,为六开安全钻进侏罗系提供保障,霍玛吐构造常采用该井身结构。
但随着钻井深度进一步加大,钻遇地层的构造、压力体系等更加复杂,需进一步考虑钻井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经济性优化井身结构。
2.2.2 控压钻井技术
控压钻井是一种在整个井眼内精确控制环空压力剖面的自适应钻井过程,目前国内控压技术已较为成熟,可以实现对套压、立压和流量的自动控制,压力控制精度可达±0.20 MPa,溢流、漏失量的控制精度可达±0.50 m³[20]。控压钻井技术在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复杂压力井段的钻井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钻井液密度,为发现和保护油气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GQ6井是部署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高泉背斜的一口预探井,钻探目的层为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头屯河组,一开采用ϕ660.4 mm钻头钻至井深461 m,二开采用 ϕ444.5 mm钻头钻至井深3 657 m,三开采用 ϕ311.1 mm钻头钻至井深6 180 m,四开采用 ϕ215.9 mm钻头钻至设计井深。四开使用密度2.22 kg/L的钻井液钻至井深6 533 m(清水河组)时,循环排量超过 20 L/s 即发生渗漏,控压起钻关井,关井时的套压3.72 MPa,安全密度窗口窄,采用精细控压装备,实施自动控压条件下的加重、循环、堵漏、起下钻,及时控制好井底压力平衡,没有发生严重漏失和溢流,相比邻井GQ5井(未采用控压钻井,处理井漏和溢流损失钻井时间737 h),钻井效率明显提高。
但是,控压钻井过程中井筒内压力实时测量与自动控制仍不完善,还需进一步探索新工艺,以提高井筒压力控制能力。
2.2.3 井壁稳定技术
目前,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时采用的井壁稳定技术主要包括裂缝性地层井壁稳定评价技术、合成基钻井液技术、氯化钾–有机盐封堵防塌钻井液技术等。
裂缝性地层井壁稳定评价技术。不同地质环境下,井壁稳定性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21-23],根据准噶尔盆地压力系数高、地应力大和微裂缝发育的特点,可采用裂缝性地层井壁稳定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岩石力学和统一强度理论为基础[24],建立了井壁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井壁稳定系数ξ[25],该指标包含张拉破坏稳定系数ξt和剪破坏稳定系数ξv,能够明确发生井壁破坏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声波、岩石密度和电阻率等测井资料,分析地层裂纹存在的概率KV[26],并依据考虑裂缝的井壁坍塌压力模型计算坍塌压力[27]。利用该井壁稳定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微裂系地层、破碎带地层的坍塌压力,为保持井壁稳定提供理论支撑。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合成基钻井液具有抑制性强、润滑性好、抗污染能力强、热稳定性好、生物毒性小和低温流变性变化小等特点[28-29],能有效保持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其典型配方为合成基液+2.5%~3.5%有机土+2.0%乳化剂+1.0%辅乳化剂+0~2.0%润湿剂+0.5%~1.0%流性调节剂+3.0%~6.0%降滤失剂+0~5.0%氯化钙水溶液+1.0%~3.0%超细碳酸钙+3.0%~5.0%封堵材料,主要性能:高温稳定性>200 ℃,API滤失量≤2 mL,高温高压滤失量≤5 mL,EC50/96h>7.0×104 mg/L,破乳电压>600 V,页岩回收率达到98.2%,渗透率恢复率>90%,摩擦系数>0.05。目前,准噶尔盆地腹部的23口井钻进白垩系底部、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时使用了合成基钻井液,这些层位井段的平均井径扩大率3%~7%,遇阻、划眼较前期减少50%以上,有效保障了井壁稳定。
氯化钾–有机盐封堵防塌钻井液技术。氯化钾–有机盐封堵防塌钻井液体系是一种低活度封堵防塌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抑制性、固壁性、屏蔽封堵性,能保证微裂缝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30]。根据准噶尔盆地腹地深层的特点,确定了氯化钾–有机盐封堵防塌钻井液的配方:4.0%~6.0%膨润土+ 0.3%~0.5%聚丙烯酸钾+3.0%~5.0%氯化钾+6.0%~8.0%甲酸钾+0.5%~1.0%胺基聚醇+2.0%~3.0%低荧光沥青粉+3.0%~4.0%井壁稳定剂+2.0%~3.0%超细碳酸钙−1+2.0%~3.0%超细碳酸钙−2+2.0%~3.0%抗高温抗盐防塌降滤失剂+3.0%~4.0%磺甲基酚醛树脂SMP-2+ 0.5%~1.0%有机硅稳定剂+1.0%聚合醇,主要性能为:高温稳定性>180 ℃,活度能0.85~0.90,页岩回收率90.56%,线性膨胀率≤11.8%,高温高压滤失量≤10 mL。C6井和S15井钻进三叠系、二叠系时使用了该钻井液体系,未出现井眼失稳问题。
该钻井液体系的不足是,随着钻井深度增加,井筒温度升高,其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封堵性和抑制性均有所下降,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2.2.4 钻井提速技术
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提速,有赖于高效钻头、垂直钻井技术和等壁厚螺杆钻具等[31-32]。
2.2.4.1 高效钻头
准噶尔盆地第四系和新近系普遍存在巨厚砾石层,PDC钻头切削齿易受冲击损坏,造成快速磨损;牙轮钻头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但使用寿命受限;混合钻头具备PDC钻头的切削作用,也具备牙轮钻头冲击破碎地层的作用,能提高钻速、延长钻头使用寿命。该盆地南缘的GQ6井应用了4只混合钻头,创造了该区域独山子组、塔西河组巨厚砾石层单趟进尺最大纪录(509 m)和机械钻速最高纪录(5.23 m/h)。
古近系—白垩系顶部地层以棕红色、紫褐色、灰绿色条带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为主。其中,褐色泥岩压实度高,钻头切削齿难以吃入地层。设计PDC钻头时,采用高性能平齿与屋脊齿,中低密度混合布齿(16.0或19.0 mm),以增加钻头的攻击性。该类钻头在莫南凸起古近系—白垩系顶部应用后,单趟钻进尺最大可达3 602 m,单趟钻机械钻速最高达到24.83 m/h。
白垩系底部—侏罗系地层以红色泥岩、细砂岩、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砂岩互为主,地层研磨性较强,钻头磨损严重甚至报废,且局部含砾较高,易崩齿失效。因此,设计PDC钻头时,应兼顾钻头的攻击性和耐磨性能,肩部前排采用高性能平齿、尖齿和屋脊齿,以中低密度混合布齿(16.0 mm),后排布2颗平齿,以提高钻头的抗研磨性。应用该类钻头钻进莫南凸起白垩系底部—侏罗系地层时,单趟钻进尺最大达788 m,单趟钻机械钻速最高达到5.17 m/h。
三叠系以泥岩、砂质泥岩、含砾细砂岩、含砾泥质细砂岩为主,设计PDC钻头时,采用单排平齿与4DXC尖圆齿混合布齿(13.0 mm),以提高钻头的攻击性。Z10井应用该类钻头,单只钻头最大进尺546 m,最高机械钻速3.40 m/h。
二叠系乌尔禾组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砾岩为主,研磨性明显增强,在设计PDC钻头时,应重点考虑提高钻头的抗研磨性。因此,采用了六刀翼,单排口平齿与A3凹面齿混合布齿(13.0 mm);砂砾岩井段选用抗冲击性好的三棱齿。S15井应用了该类钻头,单只钻头最大进尺340 m,最高机械钻速2.17 m/h。
2.2.4.2 垂直钻井技术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易发生井斜,采用塔式钻具组合、钟摆钻具组合和预弯曲钻具组合控斜效果不理想,采用螺杆钻具组合纠斜效率低。实践表明,垂直钻井技术是防斜打快最有效的技术之一。该盆地GQ5井采用垂直钻井系统钻进第四系—古近系,井斜角控制在4.0°以内;KT1井采用了国产垂直钻井系统,井斜角控制在1.0°以内,并有效释放了钻压,机械钻速达到4.24 m/h,创造了该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第四系—古近系(共计6 590 m)平均机械钻速最高纪录,同时降低了垂直钻井应用成本。
2.2.4.3 等壁厚螺杆钻具
螺杆钻具配合高效PDC钻头的复合钻进方式已成为钻井提速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等壁厚螺杆钻具能有效提高工作扭矩、延长钻头使用寿命,进一步强化钻井参数,实现钻井提速。莫南凸起推广应用等壁厚螺杆后,钻井参数获得很大提高:二开钻压由前期最大80 kN增加到140 kN,排量由前期最大40 L/s增加到60 L/s;三开钻压由前期最大120 kN增加到140 kN,排量由前期最大28 L/s增加到32 L/s。
上述钻井提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超深井钻井速度,但是在钻遇复杂岩性地层时机械钻速仍然较低,如钻遇二叠系—石炭系的白云质、火成岩时,机械钻速仍然低于1.00 m/h。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破岩效率。
3. 超深井钻井技术发展建议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都有较大的油气发现,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程加快、钻井深度加大,最大井深已达8 166 m(TW1井)。但是,超深层油气资源总体上仍处于勘探阶段,受勘探程度影响,对超深层的地质构造、地层压力、地层岩性等的认识仍然不足,钻井过程中常面临预料之外的“遭遇战”,如正在施工的CT2井白恶系、KT1井侏罗系发生严重井壁坍塌,D17井二叠系发生恶性漏失,HS5井二叠系地层机械钻速极低等,造成钻井周期长、成本高,影响了该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针对超深井地层差异性大、压力体系复杂和岩性变化大的特点,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基础、以安全高效钻进为目的,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井技术发展。
1)提高钻井地质环境描述能力。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层压力体系、地应力、岩性特征的不确性仍然较高,为降低钻遇未预测异常情况风险,亟待提高钻井地质环境描述能力。一方面,利用地震、测井、录井、钻井资料进行地质反演,建立区域的孔隙压力、地应力、岩石力学特性剖面,进一步提高钻井地质环境描述能力,为井身结构优化、施工方案制订、钻井工具优选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开展随钻地震、井震数据融合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正钻井超前探测,预测未钻地层的钻井地质因素,钻井过程中可根据地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钻井工艺和技术对策。
2)丰富井筒强化手段。为提高易漏、易涌、易塌地层的钻井效率,需要进一步丰富井筒强化手段。一方面,加快随钻超声波井径测量、随钻成像测井、井下工程参数测量等技术的完善与应用,实时评价裂缝发育情况、确定漏失与坍塌位置等,为井筒强化提供准确的依据;另一方面,完善多级配强抑制强封堵、化学固结堵漏、化学固壁等钻井液技术,探索连续循环、膨胀管封堵等工艺和技术的适用性,提高井筒承压和井壁支撑能力,增强处理井下故障的能力。
3)深化高效破岩技术攻关。为提高深部地层钻井的机械钻速,需深化高效破岩技术攻关。一方面,深化岩石矿物特性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围压对岩石破碎效率影响、岩石破碎对钻井参数的敏感性等岩石破碎机理研究,为钻井方式、钻头与工具、钻井参数等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针对复杂岩性、高围压环境,在提高现有钻头与提速工具性能的基础上,研发旋转齿PDC钻头、高效冲击类工具、长寿命全金属螺杆、保持钻头稳定切削的新型钻头等,提高破岩效率。
4.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准噶尔盆地进行了超深层油气资源钻探,针对钻井过程中易发生“漏、溢、塌、卡、慢”等问题,通过井身结构优化、井筒压力控制、井壁稳定和钻井提速等技术迭代与提升,超深井钻井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准噶尔盆地腹部和南缘超深层油气新发现,该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但钻井过程中井下复杂情况仍时有发生,深部地层机械钻速仍然较低,钻井效率仍满足不了高效勘探开发需求。为此,需要针对准噶尔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差异性大的特点,攻关、优化适合不同区块的超深井钻井技术,特别是要提高钻井地质环境描述能力,变“遭遇战”为“攻歼战”,丰富井筒强化手段,降低钻井风险,深化高效破岩技术攻关,提高钻井速度。
-
[1] 马焰峰.水平井压裂缝的测井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6. MA Yanfeng.Study on the fractur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horizontal well logging data[D].Chengdu: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2016. [2] 李兆敏,蔡文斌,张琪,等.水平井压裂裂缝起裂及裂缝延伸规律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5):46-48,52. LI Zhaomin,CAI Wenbin,ZHANG Qi,et al.Study on th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laws of the fractures in horizontal well fracturing[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23(5):46-48,52. [3] 范翔宇,夏宏泉,张千贵,等.声波测井资料的工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22-226. FAN Xiangyu,XIA Hongquan,ZHANG Qiangui,et al.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logging data[M].Beijing:Science Press,2015:222-226. [4] 章成广,江万哲,潘和平.声波测井原理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85-90. ZHANG Chengguang,JIANG Wanzhe,PAN Heping.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logging[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09:85-90. [5] 齐奉忠,申瑞臣,李萍.固井质量评价技术探讨[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2):37-40. QI Fengzhong,SHEN Ruichen,LI Ping.Discussions on cementing quality evaluations[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05,33(2):37-40. [6] 周鸿兴.声波变密度测井的线性刻度与时差曲线的实际应用[J].测井技术,2005,29(1):77-78,89. ZHOU Hongxing.Application of linear scale and time difference curve of acoustic variable density log[J].Well Logging Technology,2005,29(1):77-78,89. [7] 李颖.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控水压裂技术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LI Ying.Staged fracturing of horizontal wells technology and water control fracturing research[D].Dongy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Huadong),2011. [8] 蔡文斌,李兆敏,张霞林,等.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压裂理论及现场工艺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80-85. CAI Wenbin,LI Zhaomin,ZHANG Xialin,et al.Horizontal well fracturing technology for reservoirs with low permeability[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9,36(1):80-85. [9] 陈曦宇,李勇明,赵金洲.裂缝性地层中水平井压裂裂缝起裂新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32):9502-9507. CHEN Xiyu,LI Yongming,ZHAO Jingzhou.A new model of fracture initiation of horizontal well fracturing in fractured reservoirs[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3,13(32):9502-9507. [10] LI H J,JIA Z Q,WEI Z S.A new method to predict performance of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s[R].SPE 37051,1996.
[11] 桂俊川,夏宏泉,钟文俊,等.基于偶极横波测井资料预测储层压裂缝几何参数[J].测井技术,2015,39(3):384-389. GUI Junchuan,XIA Hongquan,ZHONG Wenjun,et al.On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fracturing geometric parameters with dipole shear wave log data[J].Well Logging Technology,2015,39(3):384-389. [12] 李长文,张银海,李鹤升,等.声波全波列测井的相似模型实验[J].测井技术信息,1993,6(6):242. LI Changwen,ZHANG Yinhai,LI Hesheng,et al.Similar model experiment of full wave acoustic logging[J].Logg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1993,6(6):242. [13] CHENG C H,TOKSZ M N.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a fluid:filled borehole and synthetic acoustic logs[J].Geophysics,1981,46(7):1042-1053.
[14] 曲占庆,曲冠政,何利敏,等.压裂水平井裂缝分布对产能影响的电模拟实验[J].天然气工业,2013,33(10):52-58. QU Zhanqing,QU Guanzheng,HE Limin,et al.The impact of frac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productivity of a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a study based on eletrolytic analogy experiments[J].Natural Gas Industry,2013,33(10):52-58. [15] 张小涛,吴建发,冯曦,等.页岩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渗流特征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13,33(3):47-52. ZHANG Xiaotao,WU Jianfa,FENG Xi,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epag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fracturing(MSF)in horizontal shale gas wells[J].Natural Gas Industry,2013,33(3):47-52. -
期刊类型引用(35)
1. 梁承锋,余加水,韩绪睿,刘鹏,杨学亮,汪波. 抗高温高密度盐水钻井液体系研究. 石化技术. 2025(02): 316-318 . 百度学术
2. 徐毅,何涛,王君,欧猛,严福寿,周华安,黄旭耀. 亚洲最深直井——蓬深6特超深井钻井液技术.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25(02): 180-186 . 百度学术
3. 全红平,肖盛文,梁燕. 抗温耐盐钻井液降滤失剂DASAN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现代化工. 2025(05): 151-157 . 百度学术
4. 范翔宇,蒙承,张千贵,马天寿,李柱正,王旭东,张惊喆,赵鹏斐,邓健,周桂全. 超深地层井壁失稳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天然气工业. 2024(01): 159-176 . 百度学术
5. 伊明,戴勇,杨焕强,南亚东,冀梦佳,梅云涛. 负压力窗口控压下套管井筒压力控制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1): 17-25 . 本站查看
6. 邓嵘,何香江,黄安龙. PDC齿压入破岩过程的岩石裂纹特征试验研究.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1): 38-44 . 本站查看
7. 余婷,曹家俊,谢建辉,余加水. 塔里木油田富源井区深井超深井抗240℃高温钻井液体系研究. 山西化工. 2024(02): 118-119+131 . 百度学术
8. 谭宾,张斌,陶怀志. 深地勘探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思考. 钻采工艺. 2024(02): 70-82 . 百度学术
9. 柳贡慧,查春青,陈添,汪伟. 深层超深层油气安全高效开发若干关键问题与新型解决方案.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2): 24-30 . 本站查看
10. 高德利,黄文君. 超深井工程理论与技术若干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2): 1-11 . 本站查看
11. 李军,杨宏伟,陈旺,龙震宇,张更. 超深井自动控制压井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2): 31-37 . 本站查看
12. 王志远,梁沛智,陈科杉,仉志,张剑波,孙宝江. 深部地层智能压井多解性分析与优化策略.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2): 136-145 . 本站查看
13. 曲豪,陈锋,陈家磊,张豪,明传中,李吉荣. 特深井井下等效冲击扭矩作用下钻铤接头三维力学特征分析.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2): 211-217 . 本站查看
14. 秦赛博,易先中,蔡星星,张徐文,王利军,张玺亮. JGZ97型万米超深井钻机死绳固定器研制与安全性研究.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2): 236-242 . 本站查看
15. 花谊昌,龙远,王学迎,王越之,荣淮. 硬地层防斜打快底部钻具组合结构优化研究. 天然气与石油. 2024(03): 110-116 . 百度学术
16. 王春华,孙则鑫,丁扬扬,王立朝,许博文,张海涛,王昶皓. 塔东区块庆玉1井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 石油矿场机械. 2024(05): 59-65 . 百度学术
17. 周舟,李犇,耿宇迪,肖锐. 超深破碎型地层岩石力学参数的大数据预测模型. 石油钻探技术. 2024(05): 91-96 . 本站查看
18. 田晓勇,张京华,蒋海涛,蒋本强,苟旭东,古青,宋剑鸣. 尾管悬挂系统在高温、强碱、高盐环境失效分析与改进应用.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4(10): 4-7 . 百度学术
19. 田山川,甘仁忠,肖琳,丁乙,魏瑞华,陈晓文,徐永华,梁利喜.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泥岩段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特种油气藏. 2024(05): 20-30 . 百度学术
20. 柳军,简屹林,陈益丽,周鑫钟,梁爽,袁明健. 超深井射孔冲击振动模型及减振器振动抑制研究. 特种油气藏. 2024(05): 146-154 . 百度学术
21. 高崇龙,王剑,靳军,刘明,任影,刘可,王柯,邓毅. 前陆冲断带深层储集层非均质性及油气差异聚集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清水河组碎屑岩储集层为例.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3(02): 322-332 . 百度学术
22. 李涛,苏强,杨哲,徐卫强,胡锡辉. 川西地区超深井钻井完井技术现状及攻关方向. 石油钻探技术. 2023(02): 7-15 . 本站查看
23. GAO Chonglong,WANG Jian,JIN Jun,LIU Ming,REN Ying,LIU Ke,WANG Ke,DENG Yi. Heterogeneity and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of deep reservoirs in foreland thrust belts: A case study of deep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clastic reservoirs in southern Junggar Basin, NW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02): 360-372 . 必应学术
24. 吴泽兵,袁若飞,张文溪,黄俊杰. 智能仿生PDC钻头的破岩数值模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3(16): 6870-6880 . 百度学术
25. 廖星奥,李军,杨宏伟,柳贡慧,刘伟,李牧,廖茂林. 井筒温压场下微型测量器运移模型及校正研究. 石油机械. 2023(06): 27-35 . 百度学术
26. 孙欢,王运功,倪华峰. 多形变堵漏工作液的研发与应用. 石油化工应用. 2023(05): 79-82 . 百度学术
27. 徐鲲,陶林,李文龙,李林波,汤柏松,邸毅峰,王旭. 渤海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钻井关键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 2023(03): 16-21 . 本站查看
28. 马英文,杨进,李文龙,徐鲲,谢涛,杨保健. 渤中26-6油田发现井钻井设计与施工. 石油钻探技术. 2023(03): 9-15 . 本站查看
29. 罗春芝,向欢,章楚君,王怡迪,刘冲. 抗温抗盐乳液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评价.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06): 93-102 . 百度学术
30. 陈国军,张啸,高明,张帆,张进,范小秦. 超深油气井核磁共振测井影响分析及谱形态校正. 测井技术. 2023(04): 457-461 . 百度学术
31. 许春阳,陈永平,张继生. 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以“海洋资源与工程导论”课程为例. 教育教学论坛. 2023(47): 185-188 . 百度学术
32. 陈超峰,刘新宇,李雪彬,陈雪茹,相志鹏,丁乙. 准噶尔盆地呼探1井高温高压超深井试油测试技术. 石油钻采工艺. 2023(04): 447-454 . 百度学术
33. 杨鹏程,薛浩楠,李升,陈科杉. 超深层高压油气藏天然气偏差系数计算新模型. 石油钻探技术. 2023(06): 106-114 . 本站查看
34. 邢林庄,袁玥辉,叶成,屈沅治,孙晓瑞,高世峰,任晗. 抗高温抗复合盐支链型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23(06): 703-710 . 百度学术
35. 刘景丽,刘平江,任强,刘岩,彭松,曹洪昌,张文阳,程小伟. 适用于万米深井的大温差水泥浆.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23(06): 778-78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729
- HTML全文浏览量: 99
- PDF下载量: 8576
- 被引次数: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