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春
男
郭建春,1970年9月生,四川营山人,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一直从事油气藏压裂酸化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是我国压裂酸化的知名专家。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天府杰出科学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首届全国科技领军人才联盟副理事长,教育部专业认证专家,国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石油勘探与开发》和《Natural Gas Industry B》等期刊编委。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6年度基础研究十大进展、省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和专利一等奖13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件,澳大利亚革新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119件,登记软件著作权35件,牵头制定国家能源行业标准3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40余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出版专著、教材3部。
提出了非连续砂体渗流单元精细划分方法,建立了水平井任意位置破裂压力模型,创建了非连续砂体压裂优化设计方法,形成了多尺度高密度压裂技术,使“不可采的天然气”变为“经济可采”。
建立了酸损伤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创新了酸损伤岩石力学理论;发明了超高温瓜胶和交联剂,突破了瓜胶压裂液耐温极限,创造了瓜胶压裂液在温度184.6℃储层连续施工120min的世界纪录(“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
发明了运用多种密度支撑剂组合调控支撑剂运动规律的变密度压裂技术,打破了国际上仅依靠超低密度支撑剂调整支撑剂铺置剖面的现状,创造了我国直井单井单层压裂加砂新纪录(“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
研发了酸压转向实验装置,建立了裂缝转向控制机理、裂缝转向控制方法和裂缝流动能力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发明了网络裂缝酸压技术和智能转向酸压技术,推动了复杂介质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技术的进步。
提出了双目标耦合的可压裂性评价方法,建立了页岩储层任意路径自适应裂缝扩展模型,牵头制定了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测试行业标准,提出了多尺度复杂裂缝网络流动能力预测方法,创新了页岩气藏分段多簇高效压裂理论与技术,成为页岩气增产、建产的关键技术。
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推广等形式在我国环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油气盆地数十个油气田2000余油气井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