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
2.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Beijing,100101,China
涪陵页岩气田位于川东南山地-丘陵地区,地表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钻前施工、井场建设和钻井材料运输等都面临极大挑战,钻井工程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根据北美地区页岩气开发经验和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井工厂”钻井技术具有减少征地面积、提高钻机使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和提高材料综合利用等诸多优势[1, 2, 3, 4, 5, 6],已在国内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7, 8, 9, 10]。因此,为提高涪陵页岩气田钻井效率,降低钻井工程费用,围绕涪陵地区山地的地表特点及页岩气开发钻井工程技术要求,对山地“井工厂”钻井平台布井方案优化、“井工厂”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井工厂”钻机设备的改造与配套以及“井工厂”钻井作业流程设计进行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涪陵山地特点的“井工厂”高效钻井技术,并在JY30和JY28平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钻井平台布井方案优化涪陵地区页岩气田一期产建区动用面积229.4 km2,动用储量1 697.9×108 m3。根据成像测井成果,该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水平段设计方位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直,为南北向。气藏工程研究表明,合理的水平段长度为1 500 m,水平井间距为600 m,水平段端点间距为100 m。根据气藏工程研究成果,涪陵页岩气田一期产建区部署253口水平井,水平段平均埋深2 700 m,单井平均井深4 600 m,开发井网如图1所示。
![]() |
图1 3.6 km×6.3 km开发井网 Fig.1 Development well Pattern of 3.6 km×6.3 km |
“井工厂”井场布置需要考虑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工程施工的同时,占地面积应尽量小。需要考虑的具体因素有:1)满足产建开发方案和页岩气集输建设要求;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尽量降低钻前工程难度;3)考虑钻井能力和井眼轨迹控制能力;4)最大程度地动用页岩气储量资源;5)考虑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满足安全环保规定[11]。
为满足开发井网的要求,根据目前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水平、并结合山地条件下的钻井平台建造特点,提出了常规“米”字形布井与平台交叉布井2种模式,形成了3套平台布井方案(见图2)。方案1,“米”字形井网布井,垂直靶前距离400 m;方案2,相邻平台交叉布井,垂直靶前距离400 m;方案3,2套“米”字形井网叠合,形成交错井网布井,垂直靶前距离850 m。
![]() |
图2 布井方案设计结果 Fig.2 Design of well deployment scheme |
方案1为1平台6口井,南北方向各3口井,工程难度适中,平均单井占用井场面积小,但靶前距的存在造成较大一部分面积的储量没有动用。
方案2为1平台3口井,与相邻平台向南(或向北)方向3口井交叉,工程难度适中,靶前距不会造成储量损失,能够充分动用资源,但平台利用率低,平均单井占用井场面积较大。
方案3为1平台6口井,南北方向各3口井,相邻平台交叉钻探,靶前距较大,工程难度较大,平均单井占用井场面积小,靶前距不会造成储量损失,能够充分动用资源。
经综合分析对比,最终采用方案3,该方案既能充分动用资源,又能充分利用平台。考虑涪陵地区的地层特征及表层套管下深要求,对于气藏埋深2 500 m以浅的平台可以考虑部署4口井。
1.2 “井工厂”平台布局2013年,涪陵地区平均完井周期为94 d,钻井平台修建工期至少需要30 d。这样,一个4井平台在常规丛式水平井条件下很难达到当年建平台、当年建产能的目标。采用“井工厂”钻井模式,如果平均单井钻机占用平台时间能控制在70 d之内,则一个4井平台就可以达到当年建平台、当年建产能的目标。立足于当年建平台、当年建产能的目标,“井工厂”平台布局为:6井平台采用双钻机双排布局,井场规格与井口布局如图3(a)所示,井间距为10 m,排距为50 m;4井平台采用单钻机,井场规格与井口布局如图3(b)所示,井间距为10 m。
![]() |
图3 “井工厂”平台布局 Fig.3 Layout of a“well factory” pad |
地面构筑物包括清水池2个,每个容积1 000 m3;放喷池2个,每个容积300 m3;清水池、放喷池整个平台共用;井均污水池(含岩屑池)容积为1 000 m3。
2 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 2.1 井眼轨道设计涪陵页岩气“井工厂”平台井眼轨道具有以下特点[12]:1)偏移距大。为保证单井控制储量,各井水平段间距600 m,各水平段处于平行状态,6井平台的平均偏移距为600 m,4井平台的平均偏移距为300 m。2)靶前位移大。为实现地下井网全覆盖,不浪费储量资源,采用交错式井网开发页岩气,单井靶前位移要850 m以上。3)水平段长。水平段平均长度设计为1 500 m。为此,从井眼剖面选择、轨道参数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13, 14]。
井眼剖面设计。选择双弧剖面,在两增斜段之间增加稳斜调整段,即采用“直—增—稳—增—水平段”剖面。这样设计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在实钻中目的层深度发生变化时,改变调整方案而不致于使井眼轨迹控制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段来补偿工具造斜率误差所造成的轨道偏差,使轨迹在最终着陆时进靶更准确、更顺利。
轨道参数设计。造斜点选在二叠系茅口组或栖霞组地层;定向造斜井段的造斜率设计为(15°~18°)/100m,水平段调整轨迹时设计造斜率为10°/100 m;二维水平井稳斜角控制在40°以内,三维水平井稳斜角控制在35°以内。
2.2 防碰设计由于涪陵地区页岩气开发相邻平台采用交叉布井模式,防碰设计时既要考虑同平台上部井眼防碰,还有考虑相邻平台交叉井大斜度井眼的防碰。
同平台井防碰措施:1)地面井口距离选择井间距10 m,4井平台排间距12 m、6井平台(双钻机)排间距50 m;2)有条件的情况下,井场方向尽可能选择东西向;3)优选造斜点深度,以确保井间距离安全。
相邻平台防碰措施:相邻平台由于交叉钻探,为避免水平段着陆前相碰,设计时在开发井网的基础上,相邻2组井的水平段分别向西、向东统一偏移25 m,这样在着陆前相对应的水平段就有50 m的理论间距,可以有效避免相邻水平段在着陆前相碰。
3 钻机设备的改造与配套为满足“井工厂”钻井作业对钻机快速移动的要求,对钻机运移方式进行了调研分析,并进行了对比(见表1),优选了适用于涪陵山地条件的钻机快速运移方式。
移动 方式 |
移动 方向 |
移动速度/ (m·min-1) |
地基最低 强度/MPa |
井位 要求 |
定位 精度 |
现有钻 机改造 |
轮轨式 | 横向 | 0.30 | 0.4 |
单列, 直线 |
单向精 确定位 | 不能 |
滑轨式 |
x/y 方向 | 0.30 | 0.4 |
多列, 直线 |
单向精 确定位 | 可以 |
步进式 |
任意 方向 | 0.11 | 0.8 |
任意 排列 |
任意精 确定位 | 可以 |
从表1可以看出,滑轨式钻机运移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和维护方便,配套周期短,只需增加滑轨和液压运移装置,且液压运移装置可以多平台共用,在涪陵地区适用性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井工厂”钻井设备移运方案进行了优化:1)钻机、井架和钻井平台(包括钻具)整体移动,循环系统、钻井泵、发电房不移动;2)防喷器组作为一个整体随钻机移动并安装;3)采用标准节流管汇及支架,解决钻井液高压管汇和防喷管汇的问题;4)采用转接泵,解决钻井液长距离输送的问题;5)采用电缆转接房,满足井间移运时电缆的收放;6)采用气动绞车吊移坡道与主梯。
4 钻井作业流程设计根据井眼直径相同(开次相同)和钻井液体系相同或相近的基本原则,结合涪陵地区山地地表环境、地质特征以及页岩气开发需求,优化形成了该地区“井工厂”钻井作业流程(以4井式平台为例)。
1) 第1个作业流程:导管与表层作业。
第1口井:a.立井架,调试钻机设备;b.开孔钻进;c.下导管,固井,装防喷器,试压,准备一开钻进;d.一开钻进;e.下表层套管,固井;f.移井架(钻机)至下口井。第2口、第3口井:重复第1口井的步骤b—f,利用离线作业时间安装上口井的一级套管头。第4口井:完成步骤b—f后安装一级套管头,转入第2个作业流程。
2) 第2个作业流程:φ311.1 mm井眼钻进与技术套管固井作业。
第4口井:a.组装二开井口防喷器组,连接井控管汇;b.连接井控装置,试压;c.下钻探塞,钻塞;d.二开直井段钻进;e.定向造斜钻进;f.通井,电测;g.下入技术套管,固井;h.移钻机至下口井。在二开直井段钻进期间,利用离线作业时间配制KCl水基钻井液。第2口、第3口井重复步骤b—h,利用离线作业时间安装上口井的二级套管头。第1口井完成步骤b—g后安装二级套管头,转入第3个作业流程。
3) 第3个作业流程:φ215.9 mm井眼钻进与生产套管固井作业。
第1口井:a.配制油基钻井液;b.连接井控装置,试压;c.下钻探塞,钻塞;d.三开定向造斜钻进;e.水平段钻进;f.通井、电测;g.下生产套管、固井;h.移钻机至下口井。第2口、第3口井重复步骤b—h,利用离线作业时间,安装上一口井的油管头。第4口井完成步骤b—g后安装油管头,转入第4个作业流程。
4) 第4个作业流程:完井作业与试气准备。
第4口井:a.安装井控装置,试压;b.接小钻具;c.下钻探塞,扫塞;d.刮壁;e.通径,替射孔液;f.测固井质量,套管试压;g.移钻机至下口井。第2口、第3口井重复步骤a—g,利用离线作业时间安装上口井的盖板法兰。第1口井完成步骤a—g后,安装盖板法兰,甩钻具,放井架准备搬迁。
5 应用效果分析2014年,涪陵地区12个钻井平台应用了“井工厂”钻井技术,其中有2个平台(JY30、JY28)完成了全部钻井工作。JY30和JY28“井工厂”钻井技术指标及其邻平台JY21情况见表2。
平台号 | 作业模式 | 井数 | 井深/m | 水平段长/m | 钻井周期/d | 完井周期/d | 建井周期/d | 机械钻速/(m·h-1) |
JY30 | 井工厂 | 4 | 4 273 | 1 572 | 43 | 51 | 60 | 10.38 |
JY28 | 井工厂 | 4 | 4 515 | 1 556 | 50 | 58 | 66 | 9.50 |
JY21 | 丛式井 | 4 | 4 325 | 1 500 | 59 | 71 | 87 | 8.58 |
由表2与涪陵地区其他钻井情况可知,应用山地“井工厂”钻井技术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实现了钻井提速,提高了钻机作业效率,加快了页岩气建产进程。与同期的常规丛式井4井平台相比,“井工厂”钻井平台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1.36 m/h(约提高16%),单井钻完井周期缩短了16.5 d(约缩短23%),单井建井周期缩短了24 d(约缩短28%);与2014年涪陵地区平均钻井指标相比,机械钻速提高了2.01 m/h(约提高25%),单井钻完井周期缩短了19.5 d(约缩短26%),单井建井周期缩短了24 d(约缩短28%)。首个“井工厂”钻井平台JY30,于2014年1月7日钻前施工,2月20日第1口井开钻,9月1日平台4口井全部完钻,10月1日完成全部钻井工作(含试气井筒前期准备),10月16日开始试气工作,2014年12月30日投产,实现了当年建平台、当年建产能的目标。JY28平台于2014年2月16日钻前施工,4月10日第1口井开钻,12月16日交平台,2015年2月12日完成全部试气工作,达到投产条件,也实现了当年建平台、当年建产能的目标。
2) 降低了钻井成本,减少了废液的排放量。与同期的常规丛式井4井平台相比,“井工厂”钻井平台平均单井节约16.5 d的钻机录井作业费用;KCl水基钻井液用量由500 m3/井降至250 m3/井,节约50%;油基钻井液用量由300 m3/井降至215 m3/井,节约28%;因钻井液体系转换导致的废液排放也减少了1 200 m3。
6 结论与建议1) 研究形成的涪陵地区页岩气山地“井工厂”钻井技术在JY30和JY28平台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提高钻机作业效率、缩短建井同期,实现钻井提速、增效和减排的目标。
2) 综合考虑涪陵地区山地地表环境、页岩气开发井距要求以及“当年建平台、当年建产能”的生产运行安排等因素,该地区“井工厂”钻井宜采用4井式单钻机和6井式双钻机平台模式。
3) 目前涪陵地区使用的钻机均为大型钻机,结构庞大,机动性差,占地面积大。建议钻机制造厂商加快开发结构型式新颖、模块尺寸小、井场占用面积小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钻机,以满足页岩气“井工厂”开发作业的要求。
[1] | Hummes O,Bond P R,Symons W,et al.Using advanced drilling technology to enable well factory concept in the Marcellus Shale[R].IADC/SPE 151466,2012. |
[2] | Poedjono B,Zabaldano J P,Shevchenko I,et al.Case stud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ad design drilling in the Marcellus Shale [R].SPE 139045,2010. |
[3] | Ladlee J,Jacquet J.The implications of multi-well pads in the Marcellus Shale[R].Ithaca:Community & Reg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Cornell University,2011. |
[4] |
张金成,孙连忠,王甲昌,等."井工厂"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1):20-25. Zhang Jincheng,Sun Lianzhong,Wang Jiachang,et al.Application of multi-well pad i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n China[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4,42(1):20-25. |
[5] |
刘社明,张明禄,陈志勇,等.苏里格南合作区工厂化钻完井作业实践[J].天然气工业,2013,33(8):64-69. Liu Sheming,Zhang Minglu,Chen Zhiyong,et al.Factory-lik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ractices in the joint gas development zone of the South Sulige Project[J].Natural Gas Industry,2013,33(8):64-69. |
[6] |
路保平.中国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进步及展望[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5):1-8. Lu Baoping.Sinopec engineering technical advance and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in shale gas[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3,41(5):1-8. |
[7] |
陈平,刘阳,马天寿.页岩气"井工厂"钻井技术现状及展望[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3):1-7. Chen Ping,Liu Yang,Ma Tianshou.Status and prospect of multi-well pad drilling technology in shale gas[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4,42(3):1-7. |
[8] |
韩烈祥,向兴华,鄢荣,等.丛式井低成本批量钻井技术[J].钻采工艺,2012,35(2):5-8,11. Han Liexiang,Xiang Xinghua,Yan Rong,et al.Low-cost batch drilling technology used to drill cluster wells[J].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2012,35(2):5-8,11. |
[9] |
刘乃震.苏53区块"井工厂"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5):21-25. Liu Naizhen.Application of factory drilling technology in Block Su 53[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4,42(5):21-25. |
[10] |
王敏生,光新军.页岩气"井工厂"开发关键技术[J].钻采工艺,2013,36(5):1-4. Wang Minsheng,Guang Xinjun.Key technologie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 by"well factory"[J].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2013,36(5):1-4. |
[11] |
曾义金.页岩气开发的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1):1-6. Zeng Yijin.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geology & engineering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4,42(1):1-6. |
[12] |
牛新明.涪陵页岩气田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4):1-6. Niu Xinming.Drilling technology challenges and resolutions in Fuling Shale Gas Field[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4,42(4):1-6. |
[13] |
周贤海.涪陵焦石坝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5):26-30. Zhou Xianhai.Drilling & completion techniques used in shale gas horizontal wells in Jiaoshiba Block of Fuling Area[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3,41(5):26-30. |
[14] |
艾军,张金成,臧艳彬,等.涪陵页岩气田钻井关键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5):9-15. Ai Jun,Zhang Jincheng,Zang Yanbin,et al.The key drilling technologies in Fuling Shale Gas Field[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4,42(5):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