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编委
李皋,1976年9月生,四川武胜人。1999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2002年获西南石油学院岩矿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西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油气井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气体钻井、欠平衡钻井、控压钻井和非常规油气储层保护领域知名专家。担任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储层保护与欠平衡钻井”方向学术带头人、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主任、第三届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钻井工作部基础理论学组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工程技术专委会委员。获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6件,出版专著2部。2014年获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6年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针对气体钻井在致密砂岩气藏产层段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问题,研究揭示了液基流体钻完井作业中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损害机理,建立了储层损害定量评价模型,以及考虑储层损害的气体、液基欠平衡、常规过平衡等不同钻完井方式下的气井产能定量预测模型,开发了致密砂岩低渗气藏储层综合损害定量评价与产能预测软件;突破了现有岩心实验评价方法与矿场测试不能有机结合的难题,研制了国内外首套HTHP钻井-完井-储层改造全过程储层损害实验评价系统;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钻完井产能评价理论、钻井提速潜力与井壁稳定性评价理论,研发了钻完井技术量化评价与决策支持软件,形成了产层气体钻井的钻前适应性评价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为难动用致密砂岩气藏的气体钻井高效开发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价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使得推动了该项技术在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中应用成为可能。
针对复杂工况下产层气体钻井的井眼净化问题,研制了复杂工况气体钻井井眼净化大型模拟实验台架,揭示了井筒岩屑重复破碎机理和水平环空岩屑床的形成与破坏机制,建立了气体钻水平井岩屑重复破碎及气-固两相运移模型。首次发现了高压气层气体钻井地层产气条件下的环空“堵塞-压力积聚-解堵”现象,研制了气体钻井环空“堵塞-解堵”模拟实验装置,揭示了其产生机理及演化机制,建立了理论评价模型。提出了提高气体钻岩屑清洁效率的系列方法,形成了一套复杂工况下气体钻井井眼净化理论及方法,为解决产层气体钻井复杂工况下井眼净化难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研究首次发现了气体钻井钻遇异常高压气层时的井壁渗流-冲蚀-应力耦合失稳现象,揭示了其发生的内在的动力学机制,创建了高压产气工况下的井壁流-固耦合应力场及拖拽拉伸失稳理论模型,形成了陆相异常高压致密砂岩产层气体钻井井壁稳定评价理论方法;首次提出了一种气体钻井随钻声波超前探测方法,探究了地层对声波特征参数的响应规律和气体钻井近钻头声波反射波场特征,完成了井下冲击震源工具样机设计及室内实验;突破了钻柱内孔微波通讯双向数据传输理论,研发了微波随钻测量方法,实现了井下测量数据的长距离、高速传输。构建了各类钻井安全风险的参数响应模型,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井下安全风险识别理论及方法,研发了产层气体钻井安全风险随钻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形成了产层气体钻井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体系。该技术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产层气体钻井安全控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并在所有相关试验井得到成功应用。
基于自研低量程高精度微凸体加载系统,开展了裂缝表面微凸体细观岩石力学实验,揭示了裂缝闭合过程中微凸体的接触变形特征及力学作用机制;考虑微凸体细观岩石力学和基块宏观岩石力学协同作用机制,研究揭示了复杂力学环境下地层裂缝的动态变形规律,建立了理论预测模型;研究了井底压力波动下地层裂缝的动态变形特性及裂缝内的流体流动规律,揭示了复杂工况下的地层裂缝变形-流动耦合作用机制。
针对深层裂缝性地层复杂工况下裂缝-井筒的耦合流动问题,自主研发了国内外首套基于裂缝真实空间精细刻画和考虑多压力系统协同作用机制的地层裂缝-井筒耦合流动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地层裂缝-井筒系统的气-液及液-液重力置换现象的模拟实验、数值仿真和理论研究,首次明确了不同类型重力置换现象的发生条件、演变机制及关键控制要素,揭示了复杂工况下地层裂缝-井筒系统的耦合流动机理,并构建了裂缝性地层钻井漏喷速率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