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4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油气藏多孔岩石鼓胀压缩特性表征方法探讨
李子丰, 郑义清
2018, 46(3): 1-6. doi: 10.11911/syztjs.2018066
摘要(4961) 全文 (90) [PDF 978KB](8580)
摘要:
如何计算多孔介质内的应力,能否仅用岩石孔隙度关联岩石孔隙鼓胀系数与岩石骨架压缩系数,一直存在争论。在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概念混乱、对工程和力学问题认识不清、数学推导错误是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并指出Terzaghi公式是错误的、不可仅用岩石孔隙度关联岩石孔隙鼓胀系数与岩石骨架压缩系数。同时,提出了岩石鼓胀系数、岩石孔隙鼓胀系数、岩石渗透率鼓增系数、岩石压缩系数、岩石孔隙压缩系数和岩石渗透率压减系数等6个概念,并给出了其物理意义及表达式。讨论认为,用这6个概念可以解决多孔岩石鼓胀压缩特性表征方面出现的混乱现象。
川东南地区深层页岩气钻井关键技术
臧艳彬
2018, 46(3): 7-12. doi: 10.11911/syztjs.2018073
摘要(5162) 全文 (93) [PDF 962KB](7755)
摘要:
针对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储层埋藏深、岩石强度高、地质构造复杂及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深层页岩气钻井技术,总结了川东南地区深层页岩气钻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结合中浅层页岩气钻井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情况,从井身结构优化、钻井提速技术、井眼轨迹控制、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和深层页岩气固井技术等方面入手,研究形成了适合于川东南深层页岩气的钻井关键技术,并在涪陵地区平桥和江东区块及丁山、威荣、永川等地区的深层页岩气井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与应用钻井关键技术前相比,焦页74-2HF井的机械钻速提高了73.48%,钻井周期缩短了42.89%;焦页187-2HF井的机械钻速提高了37.26%,钻井周期缩短了25.79%。研究认为,川东南地区深层页岩气钻井关键技术,对该地区深层页岩气钻井技术方案设计和钻井提速提效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涪陵平桥与江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
杨海平
2018, 46(3): 13-19. doi: 10.11911/syztjs.2018071
摘要(5074) 全文 (86) [PDF 1006KB](7769)
摘要:
涪陵地区平桥与江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经常出现井下故障,导致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为此根据钻遇地层的特点,对导管和技术套管下深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双导管井身结构;根据页岩气水平井的特点,将井眼轨道优化为渐增式变曲率井眼轨道;根据不同井段对井身质量的要求,研究形成了高陡构造直井段及微增斜段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根据不同井段钻遇地层的特点,通过分析钻井速度与钻进方式的关系,优选了钻井方式;针对钻遇地层的岩性、可钻性和研磨性对钻头性能的要求,研制了抗冲击牙轮钻头、斧形齿PDC钻头及混合钻头;优选了ϕ285.8 mm低速大扭矩螺杆、ϕ171.5 mm全金属水力振荡器等提速工具;为解决钻井过程中的漏失,选用了BT-100低密度强抑制钻井液和油基胶凝堵漏材料。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平桥与江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的优快钻井技术。截至目前,该钻井技术已在涪陵地区平桥与江东区块应用了32口井,平均钻井周期由应用优快钻井技术前的128.00 d缩短至76.25 d,提速效果好,为平桥与江东区块钻井提速提供了技术支撑。
川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水化特征评价方法
高书阳, 豆宁辉, 林永学, 柴龙, 刘锐
2018, 46(3): 20-26. doi: 10.11911/syztjs.2018089
摘要(4903) 全文 (78) [PDF 1139KB](7519)
摘要:
为有效评价页岩地层水化特征变化规律,引入了新评价方法,并对川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储层水化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川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岩石组构和理化特征,证明滚动回收、线性膨胀等常规试验方法不能有效评价不同钻井液条件下龙马溪组页岩的井眼稳定性能;分别介绍了基于岩石强度刻划技术的页岩力学性能评价方法、基于CT层析成像技术的裂缝扩展评价方法和基于压力穿透技术的微裂缝封堵评价方法,并用取自川渝地区龙马溪组的页岩岩心进行了评价试验。试验发现,岩石连续刻划技术可定量评价页岩微观组构对水化后页岩强度的影响程度,CT层析成像技术可用于直观描述水化后页岩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压力穿透试验可有效评价压力在页岩中的穿透效应,并可指导页岩封堵材料粒径的选择。研究表明,上述3种方法可有效评价川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水化后性能的变化,可作为该地层井眼稳定性评价的常用方法。
顺北蓬1井444.5 mm长裸眼井筒强化钻井液技术
张平
2018, 46(3): 27-33. doi: 10.11911/syztjs.2018075
摘要(5091) 全文 (114) [PDF 1043KB](7500)
摘要:
针对顺北蓬1井二开444.5 mm长裸眼井段钻遇的三叠系泥岩地层易水化膨胀和井眼失稳,二叠系巨厚火成岩地层裂缝孔隙发育、易发生掉块垮塌和井漏等问题,研究了井筒强化钻井液技术。在分析三叠系地层井眼失稳机理及二叠系地层井漏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防塌防漏技术对策,优选了抑制剂SMJA-1、防塌剂SMNA-1和封堵剂SMGF-1等关键处理剂,构建了强抑制强封堵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显示,二开钻进期间,钻井液性能稳定,泥岩钻屑棱角分明、完整度高;裸眼段井眼稳定,起下钻顺畅;钻井时间逾90 d,平均井径扩大率仅4.7%。应用效果表明,以强抑制强封堵钻井液及配套施工工艺为核心的井筒强化钻井液技术,能有效解决顺北蓬1井三叠系地层井眼失稳与二叠系地层井漏的问题,并可为后续顺北区块类似井的钻井提供借鉴。
杭锦旗区块漂珠-氮气超低密度泡沫水泥固井技术
陈雷, 杨红歧, 肖京男, 周仕明, 初永涛, 魏钊
2018, 46(3): 34-38. doi: 10.11911/syztjs.2018049
摘要(5046) 全文 (150) [PDF 1021KB](7472)
摘要:
为解决杭锦旗区块固井井漏难题,实现水泥浆一次安全上返形成完整水泥环,提高固井质量和保证井筒的完整性,开展了漂珠-氮气超低密度泡沫水泥固井技术研究。在漂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中充入氮气,并加入发泡剂和稳泡剂,形成了高压充氮气发泡工艺,设计了密度为1.15~1.20 kg/L的漂珠-氮气超低密度泡沫水泥浆;自主设计研发了机械注氮设备,配套了现场节流加回压装置,形成了超低密度泡沫水泥浆控压防漏固井技术。该固井技术在杭锦旗区块5口井技术套管固井中进行了应用,水泥浆均一次性安全上返。其中,JPH351井井下泡沫水泥浆平均密度为1.15 kg/L,封固段长2 800.00 m,固井质量优良。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漂珠-氮气超低密度泡沫水泥固井技术可以解决杭锦旗及类似区块低压井固井漏失难题。
S形水泥浆强度发展曲线成因分析及消除方法
熊敏
2018, 46(3): 39-43. doi: 10.11911/syztjs.2018064
摘要(5017) 全文 (121) [PDF 1027KB](7385)
摘要:
水泥石在高温时会出现强度衰退现象,添加硅粉可以防止高温下水泥石强度的衰退,但在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现添加硅粉后水泥石在高温下还会出现强度衰退现象,导致水泥浆高温下的超声波强度发展曲线呈现S形。为了防止水泥石发生高温强度衰退影响固井质量,消除S形强度发展曲线,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别对抗高温高密度水泥浆在强度发展过程中12,24,48和90 h等时间点处的水泥石进行物相分析,根据物相分析结果探究S形强度发展曲线的成因。结果表明:水化反应前24 h,硅粉未参与反应,且5.0%的微硅粉不足以阻止C-S-H凝胶向低强度α-C2SH转变,因而水泥石出现高温强度衰退现象;水化反应24 h后,硅粉开始参与水化反应,阻止水泥石发生强度衰退。研究表明,硅粉活性不足是导致水泥浆强度发展曲线呈现S形的原因,增大硅粉比表面积可以提高其活性,防止水泥石出现短暂高温衰退现象,消除S形水泥浆强度发展曲线。
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心工具研制及现场试验
任红, 裴学良, 吴仲华, 周广清, 杨启贞, 许俊良
2018, 46(3): 44-48. doi: 10.11911/syztjs.2018002
摘要(4921) 全文 (124) [PDF 1015KB](7459)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一般赋存在深海海底浅层地层中,受扰动易分解,采用常规取心工具难以取得样品,为此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心工具的研制与现场试验。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设计了绳索式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心工具整体结构,介绍了伸缩插入式、活塞射入式、冲击器冲击式和马达旋转式4种类型取心工具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使研制的取心工具具有保持温度和压力、压力补偿、快速打捞和减小取心扰动等功能,研究了保温保压取心关键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分析保压密封阀、保温筒、压力补偿装置、岩心管、绳索打捞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证明保压密封阀可保压30.0 MPa,保温筒采取填充隔热复合材料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方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减小,其他部件的性能也都符合设计要求。南海LW3区块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2口井13回次的取样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绳索式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心工具能够成功取心,为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的自主勘探取心提供了技术支撑。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带压转移装置研制与现场试验
裴学良, 任红, 吴仲华, 许俊良, 周洪国, 孙艳军
2018, 46(3): 49-52. doi: 10.11911/syztjs.2018003
摘要(4856) 全文 (80) [PDF 937KB](7410)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对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很敏感,温度或压力的扰动会导致烃类气体逸出,固体水合物趋于崩解。因此,在钻探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后,为将岩心在带压情况下转移和保存,必须配备一套与保温保压取心工具配套的岩心转移装置。在研发保温保压筒与转移仓之间压力平衡和岩心转移技术后,设计了一套采用液压缸拉动与压差推动岩心管相结合的岩心带压转移装置。室内和现场试验证明,带压转移装置控制灵活、耐压能力强、密封性好,能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从水合物赋存区向实验室的带压转移,可为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的自主勘探取样提供技术支撑。
复杂工况下4(2)/1 REG涡轮轴连接螺纹断裂分析
练章华, 刘洋, 林铁军, 罗泽利, 牟易升
2018, 46(3): 53-58. doi: 10.11911/syztjs.2018051
摘要(4997) 全文 (75) [PDF 1252KB](7538)
摘要:
为预防和减少涡轮钻具的涡轮轴在解卡过程中连接螺纹发生断裂,需对其断裂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长庆油田A井所用涡轮钻具轴连接螺纹的结构,建立了带螺旋升角4 1/2 REG锥形螺纹的三维力学模型,基于连接螺纹弹塑性本构关系和有限元控制方程,分析了涡轮轴连接螺纹在压扭、拉扭、弯扭复合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研究发现:涡轮轴连接螺纹部位在扭矩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钻压增大,涡轮轴外螺纹所受应力呈增大的趋势,且螺纹牙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整圈螺纹牙上的应力波动较大;当涡轮轴受到的拉力一定,随扭矩增大,外螺纹台肩部位第一牙处应力增幅较大,存在疲劳失效的风险;在扭矩为25 kN·m条件下,当井眼曲率为10和20(°)/100m时,外螺纹的最大应力为700.0 MPa,涡轮轴螺纹连接部位比较安全,但当井眼曲率为30°/100m时,螺纹台肩内外螺纹牙最大应力为903.6 MPa,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研究结果表明,涡轮轴连接螺纹在弯扭载荷作用下易在外螺纹第一牙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其失效,因此应避免在井眼曲率较大井段使用涡轮钻具。
BH-VDT垂直钻井工具异常脉冲信号分析研究
郭贤伟, 汝大军, 王海岩, 杨春, 刘郅轩, 郝楠
2018, 46(3): 59-64. doi: 10.11911/syztjs.2018044
摘要(4822) 全文 (99) [PDF 1200KB](7430)
摘要:
为分析BH-VDT垂直钻井工具钻进复杂地层时发送异常脉冲信号的原因,给消除异常脉冲信号提供依据,室内模拟了正常脉冲信号的波形、瞬时断路和欠功率造成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并分析了其波形特征。模拟试验结果为:瞬时断路造成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具有随机性和多样性,断点出现在未发射脉冲波段时对波形幅值无影响;欠功率造成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具有周期性和持续性,断点出现在脉冲发射期间时,波形幅值明显偏小。将现场采集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特征与室内模拟异常脉冲信号波形特征进行对比,即可判断产生异常脉冲信号的原因。应用结果表明,分析现场采集的异常脉冲信号的波形特征,并将其与模拟异常脉冲波形特征进行对比,能准确判断出现异常脉冲信号的原因,为消除异常脉冲信号提供依据。
水平井筛管分段喷射解卡工具研制与试验
刘言理
2018, 46(3): 65-71. doi: 10.11911/syztjs.2018062
摘要(4872) 全文 (71) [PDF 1072KB](7580)
摘要:
针对水平井失效筛管与套管之间充满砂而无法实现筛管快速解卡打捞的问题,自主设计研制了导流式小直径喷射装置和一体式多级封隔冲砂装置,形成了水平井筛管分段喷射解卡工艺。利用导流式小直径喷射装置在失效筛管内壁预定位置进行喷砂射孔,然后在相邻孔眼之间下入一体式多级封隔冲砂装置进行分段冲砂,反洗出筛管和油层套管之间的环空砂,实现水平井长筛管任意位置的分段解卡。室内试验得到的最佳筛管喷射参数为:排量300~400 L/min,砂比3%~5%,磨料粒径0.425~0.850 mm,施工压力16~25 MPa,喷射时间10 min。该技术在大港滩海油田埕海一区的4口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喷射孔眼直径达14.0~18.0 mm,建立了有效的冲砂通道,筛管解卡成功率达100%,失效筛管均成功打捞。研究认为,水平井筛管分段喷射解卡工具的成功研制,为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失效长筛管的解卡打捞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深水井套管环空泄压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胡志强, 杨进, 黄小龙, 宋宇, 李文龙, 李舒展
2018, 46(3): 72-77. doi: 10.11911/syztjs.2018052
摘要(4914) 全文 (97) [PDF 1124KB](7376)
摘要:
针对深水油气开发中因密闭环空压力升高而导致的套管挤毁、破裂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深水井套管环空泄压装置,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现场应用。该泄压装置以高精度破裂盘为核心部件,利用爆破片材料能瞬时泄压的特性,释放环空高压膨胀流体,消除套管环空压力升高带来的危害。破裂盘阀体选用SS316不锈钢,爆破片选用NS312镍铬合金,采用普通正拱形结构,最高设计破裂压力36.6 MPa;破裂盘套管短节采用双孔泄压设计,以防破裂失效。室内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破裂盘结构完整,耐温性能、时效稳定性好,能满足工程中0.80倍设计破裂压力条件下的稳压要求;实测破裂压力符合制造范围偏差±3.0%的设计要求;同时,随着流体介质温度升高,破裂压力降低,降低幅度不超过5.0%,小于破裂压力允值,满足现场应用需求。深水井套管环空泄压装置在南海东部某区块3口深水井进行了应用,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投产至今未出现由于环空压力升高导致的井下故障。研究表明,深水井套管环空泄压装置达到了预期的环空压力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可保障井筒安全。
川南深层页岩各向异性特征及对破裂压力的影响
洪国斌, 陈勉, 卢运虎, 金衍
2018, 46(3): 78-85. doi: 10.11911/syztjs.2018022
摘要(4848) 全文 (64) [PDF 1322KB](7520)
摘要:
川南深层页岩地层地应力非均匀性强,钻进过程中漏失严重,破裂压力预测困难,在进行深层页岩微观组构观测和宏观力学试验的基础上,测试了深层页岩的各向异性特征,考虑各向异性特征建立了井周应力模型,结合深层页岩本体拉张破坏、裂缝剪切滑移破坏和裂缝张性破坏模式,建立了深层页岩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分析了各向异性特征对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页岩各向异性越强,地应力差异越明显,大斜度井裂缝越易滑移;较高的粘聚力可有效抑制裂缝弱面的错动能力;裂缝倾角大小主导着裂缝张性漏失。预测模型在川南彭水区块页岩气井地层破裂压力预测的结果表明,地应力差异较弹性差异对深层页岩破裂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岩石粘聚力是诱导裂缝剪切滑移漏失的主因,相对裂缝倾角是诱导裂缝张性破坏的主因。裂缝发育的页岩地层以裂缝破坏为主,破裂压力受岩石粘聚力、裂缝倾角和地应力的影响显著,在预测破裂压力时应综合3种破裂模式判断破裂方式和预测破裂压力。
页岩气井吸附气产出贡献率确定方法
庞伟
2018, 46(3): 86-92. doi: 10.11911/syztjs.2018097
摘要(4989) 全文 (112) [PDF 1156KB](7467)
摘要:
为解决页岩气生产过程中吸附气产出量对产气量的贡献率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地层压力分布计算模型、吸附气产量计算模型和游离气计算模型,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扩散和吸附等因素的多段压裂页岩气水平井吸附气产出量对产气量贡献率的确定方法,通过国内页岩气井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研究发现:利用该方法可分别计算得到生产过程中的地层压力分布、储量变化和吸附气与游离气产出量的变化;实例井吸附气原始储量约为游离气原始储量的30%,但由于Langmuir吸附压力(6 MPa)远低于该井目前的井底压力(12 MPa),吸附气解吸不明显;虽然该井已生产了25 000 h,但吸附气产出量对产气量的贡献率只是由开始生产时的9.0%上升到了10.5%,由此可见,国内部分页岩气藏虽然吸附气储量可观,但其对页岩气产量的贡献有限,且采出程度很低。研究认为,该方法可为页岩气井压裂后效果评价、产气量和动态储量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自蔓燃化学点火火烧油层物理模拟研究
谢志勤
2018, 46(3): 93-97. doi: 10.11911/syztjs.2018060
摘要(4798) 全文 (48) [PDF 1000KB](7355)
摘要:
采用电点火火烧油层工艺开采稠油油藏时,存在点火温度高、点火成功率低等问题,为此引入自蔓燃技术,提出了自蔓燃化学点火方式。根据自蔓燃原理,以硝酸铵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制备了自蔓燃点火剂,并制备了模拟岩心,然后在模拟试验装置上进行了模拟点火试验,分析了原油黏度、岩心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油含水率对模拟岩心燃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自蔓燃点火剂的点火温度仅为100~200℃,最低可达98℃;随原油黏度升高,点火剂的点火温度升高;岩心孔隙度不影响点火剂的点火温度,但孔隙度越大,原油的燃烧程度和最高燃烧温度越高;含油饱和度不影响点火剂的点火温度和原油的最高燃烧温度,但含油饱和度越大原油燃烧程度越高;原油含水率对点火剂的点火温度、原油燃烧的最高温度和燃烧程度均有影响,原油含水率越低,点火温度越低,最高燃烧温度越高,燃烧程度越高。研究结果表明,自蔓燃化学点火能够安全可靠地点燃原油并进行火烧油层驱油。
高钙镁油藏烷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驱油性能研究
王友启
2018, 46(3): 98-102. doi: 10.11911/syztjs.2018063
摘要(4799) 全文 (63) [PDF 1007KB](7355)
摘要:
针对常规表面活性剂用于高钙镁油藏普遍存在驱油效果不理想、稳定性差和成本较高等问题,合成了系列烷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表征了其结构,评价了其表面活性,考察了温度、矿化度和钙镁离子质量浓度等对烷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与脂肪醇聚乙烯醚硫酸钠(AES)复配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合成的烷醇酰胺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合成的十二酸二乙醇酰胺与AES质量比为4:1的复配体系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3 μN/m,且该复配体系在高矿化度、高钙镁离子质量浓度和高温下依然具有较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研究表明,十二酸二乙醇酰胺在提高高钙镁油藏的驱油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连盆地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
史原鹏, 程晓东, 姜伟, 李林波, 何春明, 才博
2018, 46(3): 103-108. doi: 10.11911/syztjs.2018061
摘要(4852) 全文 (83) [PDF 991KB](7366)
摘要:
二连盆地为多相湖盆沉积,沉积相带窄,储层沉积环境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现有储层改造都是针对单井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储层改造技术。为此,以二连盆地具有代表性的巴音都兰凹陷为例,通过分析沉积相带、微相储层特点和储层改造难点,提出了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该技术包括:为有效动用扇三角洲前缘水道相厚层,提出的厚层提高压开程度改造模式;为在浊积扇中扇辫状沟道储层控缝高、防嵌入,提出的低渗薄层控缝高压裂模式和变粒径支撑剂及中等砂比加砂施工方式;为解决近岸水下扇扇中水道相储层伤害问题,提出的白云质特低渗体积酸压与加砂压裂复合模式。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在巴音都兰凹陷应用25井次,压裂后平均增液2.1倍,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研究认为,该技术不仅可在二连盆地推广应用,也对同类中小断块沉积环境的油气藏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页岩气水平井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
王伟佳
2018, 46(3): 109-113. doi: 10.11911/syztjs.2018057
摘要(5045) 全文 (81) [PDF 958KB](7405)
摘要:
为解决页岩气水平井泵送桥塞射孔联作时长电缆落井不易打捞的问题,研究了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采用CCL磁性定位器探测鱼顶位置,然后下入"低速螺杆+外钩"的井下工具组合打捞落鱼,利用低速螺杆转动外钩捕获电缆,落鱼起至井口后利用电缆防喷器夹持电缆,打开井口防喷管,分段起出电缆。涪陵地区某井利用该技术成功打捞出了81.00 m长的电缆及通井工具串,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解决了电缆在水平井井下位置不易精准定位、连续油管不能旋转和长电缆无法完全起至防喷管内等难点,为页岩气水平井打捞长电缆提供了一种不污染地层、安全可靠和灵活高效的方法。
超高阻盐膏层随钻电磁中继传输特性研究
陈晓晖, 高炳堂, 宋朝晖
2018, 46(3): 114-119. doi: 10.11911/syztjs.2018092
摘要(4714) 全文 (58) [PDF 1034KB](7330)
摘要:
为解决超高阻盐膏层随钻电磁信号由于急速衰减易导致传输中断的问题,建立了超高阻盐膏层电磁中继转发模型,运用空间和阶次分别细化的自适应HP有限元算法,获得了超高阻地层环境下不同频率载波电磁中继信号衰减速度和传输距离的关系,形成了电磁中继器安装位置的预测方法,与常规有限元算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和计算精度方面的优势。伊朗AGHA JARI区块AJ214井现场试验证明,应用所建模型计算的盐膏层电磁信号衰减速度与实际应用效果相符,中继器安装位置的预测准确率超过90%。研究表明,利用建立的传输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中继器安装位置,充分发挥中继器转发能力,确保电磁信号可以在超高阻盐膏层连续传输,为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基于可信度分析的钻井液脉冲信号识别方法
段友祥, 张洋弘, 李洪强, 孙歧峰
2018, 46(3): 120-126. doi: 10.11911/syztjs.2018047
摘要(4884) 全文 (98) [PDF 1121KB](7449)
摘要:
针对随钻测量过程中钻井液脉冲信号识别困难的问题,在分析钻井液脉冲信号的产生原理及噪声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信号波形特征属性和信号相似度,建立了基于可信度分析的钻井液脉冲信号识别方法。根据该方法设计的钻井液脉冲信号识别原型系统能够实现灵活多变的交互式控制、动态参数调整和处理过程可视化实时呈现,在真实数据模拟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可信度分析的钻井液脉冲信号识别方法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准确、智能地识别复杂矿场环境中的真实信号波形,为随钻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