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4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油井钻具完整性管理与风险控制
张来斌, 樊建春, 祖强
2015, 43(3): 1-6.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1
摘要(3454) 全文 (68) [PDF 1121KB](4493)
摘要: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在役钻具检测、评价、维护和使用管理体系,对有效防止钻具失效而引发井下故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风险检测(RBI)的理念,提出了依据钻具失效风险实施完整性管理的方法,阐述了该管理方法的流程及主要内容,分析了钻具失效定性与定量风险评价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基于风险的钻具检测策略和建立钻具技术状态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结合磁记忆检测技术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实现钻具视情状态维修与使用管理的途径.实践表明,基于风险检测的钻具完整性管理,对于准确掌握钻具技术状态、有效防止因异常状态钻具入井而引发的井下故障及保障钻具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Y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
江朝, 郭京华, 王子进, 黄在福, 王学杰
2015, 43(3): 7-12.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2
摘要(3704) 全文 (92) [PDF 1005KB](3869)
摘要:
在YD油田钻穿沥青层的过程中,易出现沥青侵入导致的溢流、井涌等井下故障,极太影响了钻井安全,为此,开展了Y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研究.根据已钻井的沥青侵入特点、沥青所造成的井下故障及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将钻遇沥青层的井分为4类.对YD油田钻遇沥青层时所采用技术及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并结合钻遇沥青层井的分类,提出应根据沥青侵入的特征及程度,采用相应的安全钻井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YD油田的钻井实践表明,针对不同类型的沥青侵入情况采用相应的钻井技术和技术措施,可以解决Y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的技术难点.
YD油田复杂地层井身结构的优化与应用
李梦刚, 张华卫, 牛成成
2015, 43(3): 13-17.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3
摘要(3488) 全文 (98) [PDF 1013KB](3915)
摘要:
YD油田钻井中存在地质环境复杂、多套压力体系并存及高压沥青层溢漏同存等问题,给钻井施工和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带来困难.在实钻资料分析、确定必封点及重新认识Gachsaran地层孔隙压力的基础上,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先后形成了适合YD油田复杂地层钻进的3套井身结构.针对部分Gachsaran盐水地层存在异常高压层的情况,从安全钻进角度考虑,设计了高压盐水层井身结构;对于正常压力Gachsaran盐水层,为提高机械钻速和降低钻井成本,形成了简化高效的常规井身结构;对于Kazhdumi高压沥青层,从安全钻井实现地质目的考虑,形成了延长 244.5 mm技术套管和专打专封2种井身结构.优化后的井身结构在YD油田20余口开发井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YD油田井身结构的优化,不仅为该油田"二期工程"奠定了基础,也对国内外同类型的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YD油田钻井取心技术难点及对策
吴为, 令文学, 司英晖
2015, 43(3): 18-22.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4
摘要(3861) 全文 (74) [PDF 1015KB](4259)
摘要:
YD油田早期探井的岩心资料不全,且岩心收获率偏低.为补全岩心资料,提高该油田的岩心收获率,针对该油田取心井段地层溶洞发育、易破碎,地层岩性非均质强,软硬地层交错且高含H2S等特点,在分析该油田钻井取心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结合该油田的钻井取心实践,从取心工具的选择、井眼准备、下钻、取心参数的优化、割心及起钻等方面,提出了提高YD油田岩心收获率的技术对策,并在YD油田APP3井和F09井钻井取心时进行了现场试验,2口井的岩心收获率得到大幅提高.这表明,该取心技术对策可以解决YD油田钻井取心存在的技术难点.
YD油田高渗灰岩储层水平井钻井液技术
魏殿举, 金军斌, 何青水
2015, 43(3): 23-28.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5
摘要(3638) 全文 (118) [PDF 1025KB](4230)
摘要:
YD油田水平井在高渗灰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存在井壁失稳、盐膏污染钻井液、井漏、井眼清洁效果差和摩阻高等技术难点.为解决这些技术难点,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流性调控剂、抗盐降滤失剂,确定了复合润滑剂配方和封堵材料的组成,形成了强抑制高封堵乳液聚合物钻井液,并针对各开次钻遇地层的地质特征制定了钻井液维护与处理技术措施.性能评价表明,泥页岩在强抑制高封堵乳液聚合物钻井液中的滚动回收率达88.2%,线性膨胀率为18.2%;能抗5.0%NaCl、2.0%CaSO4和30%钻屑的污染,具有较好的防塌抑制效果与抗污染能力.该钻井液在YD油田S4井、S5井和S16井等3口水平井中进行了应用,钻井过程钻井液性能稳定,钻井施工顺利.与该油田其他22口水平井相比,钻井周期分别缩短5.2,6.3和7.8 d,渗漏量分别降低了12.5%,8.4%和13.2%,最大提升和下放阻力降低到150 kN之内.现场应用表明,强抑制高封堵乳液聚合物钻井液能有效解决YD油田高渗灰岩地层水平井钻井液技术难点,可以在该油田进行推广.
YD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方翔, 尚希涛, 王潇
2015, 43(3): 29-34.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6
摘要(3970) 全文 (71) [PDF 1301KB](4264)
摘要:
为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参数的准确性,利用地质、岩心和试油资料,根据YD油田主要储层的岩电特征,采用正逆累积统计方法、油气累计体积以及Pickett交会图方法,更新了储层岩石、矿物、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解释模型,细化了各个层系的孔渗饱解释参数,特别是每个参数的截止值.根据最新的解释参数,重新建立了储层划分类型和解释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FT测试资料对所有目标层系重新划分了油水系统.油田实际生产测试表明,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能够指导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评价、油藏储量计算和油气实际生产.
YD油田Y26ST井控制压力钻井技术
张华卫, 郭京华, 庞小旺, 赵向阳, 赵国权
2015, 43(3): 35-40.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7
摘要(3517) 全文 (65) [PDF 1082KB](4171)
摘要:
YD油田Y26井在钻进Kazhdumi组地层时有大量沥青和硫化氢侵入,造成井涌与井漏并存的井下复杂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处理未见效果,被迫临时弃井.Y26ST井为Y26井的侧钻井眼,基于原井眼沥青侵处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针对侧钻要求,开展了控制压力钻井技术适应性评价和控制压力钻井风险分析,并形成了Y26ST井控制压力钻井技术方案.侧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依次采用了井底恒压和加压泥浆帽2种控制压力钻井方法,有效控制了井筒内的压力分布,降低了沥青侵、油气侵和井漏等井下复杂情况对钻井工程的危害.Y26ST井顺利钻穿Kazhdumi组湿沥青层段,成功下入尾管并固井.控制压力钻井技术在Y26ST井的成功应用,为活跃沥青层长裸眼安全钻进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YD油田Sarvak油藏水平井气举完井技术
郑明学, 黄在福, 罗冰, 王学杰, 刘欢乐
2015, 43(3): 41-44.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8
摘要(3179) 全文 (66) [PDF 992KB](4241)
摘要:
为有效开发YD油田Sarvak油藏,在"一期工程"产能建设中,根据地层岩性、物性及流体性质,并结合气举开发特征,利用PIPESIM软件对气举生产要求的油管尺寸、气举气量、气举阀及生产管柱等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出了与该油藏相匹配的气举、酸化和生产一体化完井生产管柱及配套的完井工具.根据"一期工程"现场实际完成井试油产量与预期产量的分析对比结果,从工程角度对目前Sarvak油藏水平段筛管完井管柱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出在割缝筛管内增加冲洗管,以便于循环驱替出筛管外环空中的残留完井液,为后续酸化作业提供良好的井筒条件.通过完井技术优化设计,为下一步高效开发Sarvak油藏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技术支持.
涪陵地区页岩气山地“井工厂”钻井技术
周贤海, 臧艳彬
2015, 43(3): 45-49.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09
摘要(4046) 全文 (120) [PDF 1093KB](4335)
摘要:
涪陵页岩气田地处山地,环境复杂,井场面积受限,钻前与钻井施工组织难度大、成本高.为此,借鉴国外页岩气工厂化流水作业理念,针对涪陵山地特点及页岩气地质与开发特征,开展了涪陵山地"井工厂"井网部署和井眼轨道设计、井间快速移动钻机改造、工厂化钻井作业流程设计、批量化作业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适应涪陵山地特点的页岩气"井工厂"钻井技术.在JY30和JY28平台的应用表明,涪陵地区页岩山地"井工厂"钻井技术具有提高钻机作业效率、缩短建井周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降低废液排放量等技术优势,并保障了涪陵页岩气井4井式平台当年完成建平台、开钻、完钻、压裂试气和投产目标的实现,对国内类似页岩气区块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顺南井区优快钻井技术
王沫, 杜欢, 伊尔齐木, 白彬珍, 邹书强, 马宏原
2015, 43(3): 50-54.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0
摘要(3650) 全文 (119) [PDF 1074KB](4346)
摘要:
顺南区块具有储层埋藏深、地层温度异常高等特点,钻井中易出现钻井液抗温性能不足、井壁失稳、发生井斜等问题,导致钻井周期长、钻井成本高,严重影响了该区块的勘探开发进程.为此,进行了优快钻井技术研究.首先,根据顺南区块的地质条件和三压力剖面,对井身结构进行了优化.其次,在分析井壁失稳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优选了抗高温防塌钻井液配方.然后,针对却尔却克组地层钻进过程中易发生井斜的问题,采用成本低、控斜效果较好的"MWD+单弯螺杆"防斜打快技术.最后,为解决气层安全密度窗口窄、易发生井涌和井漏的问题,采用控压钻井技术钻进气层.现场应用表明,应用优快钻井技术后,提高了井身质量,缩短了钻井周期,实现了安全钻井.这表明,该优快钻井技术适用于顺南区块,可以解决该区块钻井中存在的问题,可为加快该区块的勘探开发进程提供技术支持.
丁山区块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
孙坤忠, 陶谦, 周仕明, 高元
2015, 43(3): 55-60.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1
摘要(4354) 全文 (91) [PDF 1083KB](4366)
摘要:
丁山区块页岩层埋藏深,温度、地层压力和破裂压力高,为了满足分段压裂和长期开采的要求,需要对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深部页岩地层固井难点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分段压裂对水泥石力学性能的要求;针对高温高压的地层特点及分段压裂要求,研制开发了高强度弹性水泥浆体系,同时优化前置液,以增强前置液耐温及润湿反转能力,提高固井质量.室内评价试验表明,弹性水泥浆体系耐温140 ℃以上,最低弹性模量达4.5 GPa,水泥石渗透率0.07 mD,前置液140 ℃热滚后7 min内的冲洗效率达100%.弹性水泥浆体系及配套工艺技术在丁页2-HF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固井质量优质,其中一界面优质井段达到96%以上,满足地面压裂施工压力105 MPa对水泥环完整性的要求.应用效果表明,弹性水泥浆体系、前置液体系及配套工艺能满足丁山区块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固井要求,确保了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改造措施的顺利实施.
横向振动对水平井眼中钻柱摩阻的影响研究
张会增, 管志川, 柯珂, 窦玉玲
2015, 43(3): 61-64.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2
摘要(3697) 全文 (62) [PDF 1103KB](4214)
摘要:
激振力的幅值和频率是影响横向振动类减摩阻工具性能的主要参数,利用自行研制的旋转激励载荷作用下摩擦力测试试验装置,研究了激振力的幅值和频率对钢-石板平面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发现,在激振频率为5,10和20 Hz条件下,与未施加激振力时的摩擦系数相比,当激振力增加到34.2 N时,钢-石板平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分别减小21.6%,29.0%及34.4%;在激振力为11.4,22.8和34.2 N条件下,与未施加激振力时的摩擦系数相比,当激振频率增加到30 Hz时,钢-石板平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分别减小22.8%、27.4%及39.0%.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激振频率下,钢-石板平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与激振力幅值呈线性负相关;在相同激振力幅值下,钢-石板平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与激振频率呈对数负相关.
低渗透老油田新型多缝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达引朋, 陆红军, 杨博丽, 李转红, 白晓虎
2015, 43(3): 65-70.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3
摘要(3724) 全文 (60) [PDF 1131KB](416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长X储层受储层物性、压裂裂缝等因素影响,注水开发驱替效果较差,大量剩余油分布于人工裂缝两侧难以动用.为了充分动用裂缝侧向剩余油,提高油井单井产量和采收率,按照"控制缝长+多缝+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的技术思路,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提出并试验形成了以"增加裂缝带宽、产生转向新裂缝"为增产机理,以"缝内暂堵、增大排量、适度规模和低黏液体"为模式的老井新型多缝重复压裂技术.现场试验表明,与常规压裂相比,该压裂技术裂缝带宽增大21 m,改造体积增大148%,平均单井增油量为常规压裂的1.9倍,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为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老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基于地面测斜仪的“井工厂”压裂裂缝监测技术
周健, 张保平, 李克智, 张旭东, 徐胜强
2015, 43(3): 71-75.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4
摘要(3817) 全文 (136) [PDF 1130KB](4109)
摘要:
为了更好地认识大牛地气田"井工厂"压裂模式中裂缝的形态和方位,指导该区块其他井组合理部署井网及优化压裂设计,采用地面测斜仪对R井组的2口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进行了监测,获得了每条压裂裂缝的方位与长度,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索研究了水平井组同步压裂工艺对裂缝复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R井组2口水平井的同步压裂过程中,由于诱导应力场的影响,使得部分井段压裂裂缝的复杂性增加,从而增大了改造体积,改善了压裂效果.研究结果为今后的压裂设计优化和井网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对深水井喷的简易防喷器应急技术研究
孟会行, 陈国明, 朱渊, 刘秀全, 鞠少栋
2015, 43(3): 76-81.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5
摘要(3509) 全文 (45) [PDF 1086KB](3686)
摘要:
为有效解决深水井喷失控问题,研究了简易防喷器应急技术.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评估了简易防喷器作业风险,建立了隔水管-简易防喷器-导管耦合系统力学模型,研究了简易防喷器组合类型和配置方案的确定方法.以南海深水某油井为例,研究了顶张力、钻井船偏移、海流和关井压力对简易防喷器作业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简易防喷器作业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简易防喷器闸板数量对导管应力影响较小,为提高简易防喷器系统的可靠性,可选取五闸板简易防喷器;影响导管最大等效应力的因素依次为钻井船偏移、关井压力、海流流速和顶张力.根据简易防喷器应急技术研究结果进行应急预案制订和现场作业设计,可保障深水井喷应急作业的安全开展.
基于Akima插值的随钻测井数据实时处理方法
马海, 肖红兵, 杨锦舟, 李勇华
2015, 43(3): 82-86.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6
摘要(3595) 全文 (58) [PDF 1178KB](3946)
摘要:
为解决随钻测井实时数据采样密度不均匀造成的"黑点"及"拉直线"问题,提出了一种随钻测井数据实时处理方法.首先,利用薄层阈值法结合峰峰/谷谷比值法进行实时数据奇异点检测与剔除,消除随钻测井高频振荡干扰造成的"毛刺"现象,提高实时随钻测井曲线信噪比;然后,对实时获取的随钻测井数据进行网格化分析,利用Akima方法建立随钻测井实时数据重采样模型,实现随钻测井实时数据网格化及采样间隔等间距化处理.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的随钻测井实时数据处理,处理后的随钻实时数据与内存数据对比表明,最大相对误差10.92%,比常规方法减小6.06百分点;平均相对误差8.73%,比常规方法减小3.46百分点;相关系数0.980 8,比常规方法增大了0.040 2.研究结果表明,薄层阈值法结合峰峰/谷谷比值法及Akima方法,能解决随钻测井实时数据的"黑点"及"拉直线"问题.
地质导向中二维储层界面预测方法研究
王谦, 李国利, 李震, 苏波, 洪英霖
2015, 43(3): 87-95.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7
摘要(4112) 全文 (53) [PDF 1451KB](4290)
摘要:
目前常用的钻前地质导向模型建立在地震资料精细处理的基础上,分辨率较低,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储层界面预测方法.以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地层视倾角的计算方法,通过平移、创建虚拟井等方式确定水平井钻进方向上的地层边界信息,构建地层边界模型,推导了地层边界的数学关系.应用地层视倾角预测模型和不同井位分布下的地层边界数学模型进行了现场预测,结果表明,目的层视倾角为0.70°,完井计算地层视倾角为0.53°,误差较小;储层边界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为0.1~3.6 m,预测结果受地层变化情况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地层边界深度是水平位移的函数,下倾地层边界深度与水平位移呈线性正相关,与建模井的井距呈线性反相关,而上倾地层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对于地层厚度逐渐变化的地层,数学建模预测结果比视厚度预测结果更为准确.研究结果为水平井地质导向提供了一种直观量化的指导方法.
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熊健, 刘向君, 梁利喜
2015, 43(3): 96-102.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8
摘要(3595) 全文 (64) [PDF 1161KB](4092)
摘要:
针对甲烷在页岩储层中呈超临界状态吸附的特点,开展了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等温吸附模型的研究.引入过剩吸附量,对常规吸附模型(Langmuir,Freundlich,Expand-Langmuir,Langmuir-Freundlich,Toth,D-R和D-A等吸附模型)进行了修正,将常规吸附模型扩展为超临界吸附模型,利用相对误差评价各吸附模型修正前后对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等温吸附的拟合效果.通过分析模型拟合参数的物理意义,探讨了页岩的吸附特征及吸附机理.各吸附模型的拟合参数所反映的吸附机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多分子层BET模型(B-BET和T-BET)和Expand-Langmuir模型对部分页岩的拟合参数失去其物理意义,不适合用于页岩中超临界甲烷吸附特征研究,而Langmuir模型和D-A模型拟合的参数能反映页岩的吸附特征.对比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等温吸附拟合效果,各吸附模型修正后的拟合效果好于修正前,且Freundlich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Toth修正模型和D-R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Langmuir修正模型,但总体上拟合效果不好,Langmuir-Freundlich修正模型和D-A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D-A修正模型的拟合参数能更好地反映页岩中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特征,是描述页岩中超临界甲烷吸附特征比较理想的模型.
稠油蒸汽吞吐辅助层内水热催化裂解数值模拟研究
尉雪梅
2015, 43(3): 103-108.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19
摘要(3573) 全文 (98) [PDF 1166KB](4216)
摘要:
稠油蒸汽吞吐辅助层内催化裂解过程中,层内原油随温度场分布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化学改质,为近似模拟层内原油的这一变化,预测稠油蒸汽吞吐辅助层内催化裂解后油井的产能,在蒸汽吞吐数值模型及催化裂解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仅考虑油、水两相流动,不考虑重力和毛管力作用,将地层中的温度场分布对稠油催化裂解的影响,表征为不同温度范围内地下稠油黏温曲线的变化,并将该变化引入成熟蒸汽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了二维两相蒸汽吞吐辅助催化裂解数值模型,并给出了求解方法.利用所建模型对孤东K92N6井第3轮次蒸汽吞吐辅助催化裂解矿场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该井该轮次预测周期产油量为4 560.4 t,实际产油量为4 899.7 t,预测误差为6.92%,预测精度符合工程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蒸汽吞吐过程中井周温度分布,将催化裂解原油分为未反应型、低温反应型和高温反应型,并将这3类裂解改质后稠油的黏温关系回归成温度的指数函数,引入到成熟蒸汽吞吐模型,可实现层内稠油蒸汽吞吐辅助催化裂解不可逆改质过程的数学近似表征模拟,模拟结果可以为蒸汽吞吐辅助层内催化裂解技术工艺参数的优化、产能预测提供依据.
割缝筛管水平井注蒸汽热力参数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陈会娟, 李明忠, 王一平, 加热拉·努如拉, 张艳玉
2015, 43(3): 109-115.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20
摘要(3569) 全文 (86) [PDF 1356KB](4149)
摘要:
为了清楚认识割缝筛管完井水平井注蒸汽过程中热力参数的分布规律,为水平井割缝筛管完井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注蒸汽过程中蒸汽压力、蒸汽温度和蒸汽干度沿水平井筒分布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压力增量和干度增量双重迭代方法对其进行求解.以此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了蒸汽热力参数沿水平井筒的分布规律及割缝筛管参数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通过300 m长的水平井段后,其压力、温度和干度分别下降5.8 kPa、0.035 ℃和0.128;割缝宽度、长度及密度分别由0.2 mm增至0.4 mm、100 m增至140 m、200条/m增至360条/m时,水平段吸汽长度分别缩短90,100和70 m,在水平段吸汽长度范围内,蒸汽压力下降幅度分别减小1.50,1.74和1.38 kPa,蒸汽干度下降幅度分别增加0.03、0.06和0.056.蒸汽压力、蒸汽温度和蒸汽干度沿水平井筒呈二次多项式的非线性下降关系,且增大割缝的宽度、长度和密度,可使蒸汽压力的下降幅度减缓、蒸汽干度的下降幅度增大、水平井段吸汽长度变短.
多元改性速溶胍胶压裂液研究与应用
刘立宏, 王娟娟, 高春华
2015, 43(3): 116-119.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21
摘要(3573) 全文 (61) [PDF 997KB](3782)
摘要:
为克服传统胍胶压裂液溶胀速度慢、现场配制时间长、破胶后残渣含量高等缺点,研制了一种多元改性速溶胍胶压裂液.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羧甲基和羟丙基双改性胍胶及杀菌剂、黏土稳定剂、交联剂等处理剂,配制得到多元改性速溶胍胶压裂液.室内试验表明,该压裂液溶胀速率快,1 min溶胀率已达到3 min溶胀率的94.7%,溶胀速度较羟丙基速溶胍胶压裂液提高了18.75%;水不溶物含量极少,较羟丙基速溶胍胶压裂液降低了88.46%;破胶后的残渣含量降低超过71.0%,对支撑剂导流能力的伤害降低了62.0%,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降低了53.8%,其综合性能达到现场施工要求.现场应用表明,多元速溶改性胍胶压裂液能够满足大规模水平井压裂施工的要求,并能为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遥控变径稳定器变径动作分析及现场试验
周志刚
2015, 43(3): 120-124.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22
摘要(3231) 全文 (55) [PDF 1123KB](3945)
摘要:
由于遥控变径稳定器存在状态信号不可靠的问题,导致该类稳定器的状态有时无法辨识.为了研究影响该类稳定器状态信号的相关因素,针对其结构特点,根据液体不可压缩和物体受力平衡原理,对该类稳定器在地面和井下两种环境下的变径动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现场试验进行了部分验证.该类稳定器依据MWD仪器提供的井斜信号进行状态控制,并利用相邻两次开泵的泵压差值确定其工作状态.分析认为,该类稳定器内平衡活塞出现上限、下限位置对其变径动作行程有减小的作用.现场试验发现,该类稳定器状态转换遵循控制活塞伸出与平齐的循环规律,活塞伸出泵压大于活塞平齐泵压,相邻泵压绝对差值约1.0 MPa,该类稳定器状态由第二次开泵时的泵压值判断其工作状态.研究表明,该类稳定器内平衡活塞出现上限、下限位置会导致状态信号减弱或无信号;利用相邻两次开泵泵压差值确定其状态的方法可靠,可为地面遥控稳定器提供依据.
超高压防气窜尾管固井回接装置关键技术
王建全, 刘国祥, 王红, 李建业, 李文生, 周小飞
2015, 43(3): 125-129.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23
摘要(3581) 全文 (56) [PDF 1039KB](4223)
摘要:
高压油气井尾管固井易发生环空气窜,采用常规回接技术不能解决环空气窜问题,为此,进行了超高压防气窜尾管固井回接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分析回接插头密封组件、封隔器类型、封隔器防退及防提前胀封等关键设计技术,设计了一种回接插头与封隔器一体、使用安全、密封能力达70 MPa的超高压防气窜尾管固井回接装置.根据该回接装置的结构特点和现场施工关键环节,制定了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提出了扫上水泥塞、磨铣回接筒、试插等易出问题关键环节的工艺要求,并给出了更精确的浮力变化计算方法.该回接装置在四川地区8口高压油气井尾管固井回接或短回接进行了应用,均未发生气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回接装置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封隔效果好,能够有效解决高压油气井尾管固井环空气窜的难题.
萨哈林NV3井长筒取心技术
王建宁, 刘畅, 艾中华, 沈海超, 陈保华, 万州亮
2015, 43(3): 130-134. doi: 10.11911/syztjs.201503024
摘要(3639) 全文 (73) [PDF 1040KB](3665)
摘要:
NV-3井所在区块属于亚极地海洋环境,年钻井时间窗口十分狭窄.该井在取心钻井时,面临取心段长、时间紧等困难.为提高NV-3井的取心作业效率、缩短取心作业时间,根据该井所处地层的实际地质特点,制订了长筒取心作业方案,优选了取心钻头、岩心爪、取心筒等关键工具和装置,设计了取心筒组合方式,提出了能保证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措施,建立了取心内筒倒旋圈数和钻具安全提升高度计算公式.应用表明,建立的计算公式符合实际情况,选择的长筒取心工具和采用的技术措施效果良好,取心平均机械钻速达到8.4 m/h,平均岩心收获率达到99.9%.这说明,长筒取心技术可有效克服亚极地海域时间窗口狭窄的束缚,能显著提高取心效率.